 
			 
				震惊世界的中美破冰之旅全方位解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踏上中国领土,为1979年中美建交铺下坦途。出发前,他引述美国太空人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们是为全体人类的和平而来。”然而,这趟不可思议的外交访问,其实是两国耗费三年精心布局、意在打破冷战格局的世纪会面。
走过动荡的60年代,70年代初的中、美分别身陷“文革”与越战,这困境让两国最高领导人警觉到,原来冷战的意志对抗正是导致内政焦头烂额、外交剑拔弩张的首恶。有鉴于此,急欲创造历史的尼克松找来与他理念相符的外交干才基辛格,嘱命他透过几个秘密渠道,在世人、乃至美国国务院均以为中美关系尚处冰封的时候,暗地里与中方协商史无前例的美国元首访中行程。
借关系正常化解决眼前窘境,实为中、美此举的最迫切动机,然而双方各有不能妥协的底线,尤其在台湾地位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直到正式访问前,少数几位知情者曾以为这次访问随时可能告吹。殊不知三年来,两国投注太多利益于其间,早已成为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以大量档案(包括尼克松中国行解密档案)、访问与口述资料剪辑这段历史,不但深入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等关键角色的性格,提供中美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还以慢镜头重播促成当年国际情势的事件,呈现出最立体的中美破冰始末。
【加】玛格雷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曾孙女,毕业于牛津大学,知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研究专长为现当代国际关系。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为麦克米兰的代表作,在历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纽约时报》评为“第一本关于中美建交的史料翔实的著作”。
19世纪英国伟大的政治家巴麦尊爵士说过:“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当今的国际形势更是验证了这句至理名言。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做的更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在当下或者未来要想做的好,必须要了解历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
评分理查德·尼克松,美国著名政治家,尼克松于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是首位在任期间访华的美国总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得更近。1972年2...
评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消息一出,震惊世界。这一段历史话题,一直是很多人津津乐道,非常想详细了解的。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这本书里,非常详细的对中美破冰之旅进行全方位的解密,这是跨越了太平洋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
评分拿到这本由加拿大的玛格雷特麦克米兰所著,温洽溢所翻译的《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突然感觉虽然上面的字,我都看得懂,可是连在一块,为什么我就完全看不懂了呢?感觉自己产生了严重的阅读障碍。 于1776年建国的美国,为什么在新中国1949年建国的时候,并没有承认当时的...
评分高中的时候,我学的是理科,喜欢的是物理化学,最害怕便是历史政治。这本《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的上架建议就是历史政治,不过它并没有让我害怕,反而很让人上瘾。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共计三百多页,二十二万字,算是个大部头。顾名思...
英文名更好——争分夺秒(seize the hour),非要“一周改变世界”就很中二。读此书,可知两国政要在促成这一历史转折前后如何谨小慎微,谈判双方攻防之间怎样闪转腾挪。两国外交,兹事体大,虚实之间,来不得半点马虎。
评分英文名更好——争分夺秒(seize the hour),非要“一周改变世界”就很中二。读此书,可知两国政要在促成这一历史转折前后如何谨小慎微,谈判双方攻防之间怎样闪转腾挪。两国外交,兹事体大,虚实之间,来不得半点马虎。
评分太有趣了这段历史,了不起
评分这是见证了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性的一周,也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周!书中包含大量珍贵史料,让我们对这值得纪念的一段历史了解更为透彻,值得一读!
评分这种关系很微妙,本书表达的十分透彻,可以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