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本书是日本鲁迅研究的扛鼎之作,对鲁迅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形而上高度与深度,“回心说”的提出首开以“忏悔”和宗教感切入鲁迅研究之先河,对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历程亦有十分透彻的洞见。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1908年―1977年),日本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科,后作为自由职业者专门从事著述活动。著有《竹内好全集》17卷,包括《鲁迅》、《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现代中国论》、《中国革命的思想》、《新编鲁迅杂记》、《作为方法的亚细亚》,其著述对日本学术界发生过巨大影响。
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提出“中国作为方法,世界作为目的”的论点,借用他的这个说法,我也想提出“作为方法的日本”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希望破除将研究对象作为异文化的客体、标签化、脸谱化的研究思路,走出“我们”、“他们”这样旗帜鲜明的阵营,站在作为个体...
评分站在巨人孙歌的肩头我够到了竹内好,而他的太阳是鲁迅。从各种小路走,最后都能看到这个太阳。竹内好的思考叙述驳杂而缠绕,但是出乎意料,只要集中精力读进去都可以顺利地跟着走过许多起伏拐弯,在惊觉结论之创造性与深刻同时,我竟然也可以体会思考书写的速度感和披荆斩棘的...
评分1. 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在宁波图书馆偶尔翻到这本书,好奇什么是“近代的超克”,不懂又没人可问就自己翻阅起来。我想了解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在日本侵华战前、战中、战后的与这场战争的情感联系和思想状态,日本战败后的怨恨?怀疑?苦闷?反思?另外还有日本的中国文学学...
评分激情的“流行”,往往容易被认为背后没有理性的参与,但是这可能是错的,揭示“激情”背后的理性,并用一种客观分析的方法去反抗它,需要更加敏锐的感觉和更大的勇气。 比如说,成功会引发一种自豪的激情,但是无论从小的方面还是大的方面急于需要自己被定义为“成功者”,成就...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对竹内好的了解不多,唯一一次就是读过他的《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对于文学研究,我仍然抱持着这样的观点,文学研究是面向未来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理论必须用于实践。至于其方法、形式,我并不认为是固定僵化的。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和体制化,这...
实话说,于我而言过于晦涩了,可能还是功底不够。孙歌长达七十多页的译序便像一记重锤,令人云里雾里,望而却步。名篇《鲁迅》其实并没有太多内容,更像是竹内好以鲁迅为镜对自己的解剖。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反倒是有几篇很是喜爱,尤其以《优等生文化》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剖析最精髓。最后同书名的《近代的超克》已经是茫然无所知了。
评分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鲁迅,有些观点非常厉害。鲁迅从来就不是教科书里面的伟人,他的无奈、忧叹只能从他的文章里表现。可惜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没有太好,可能是译文不是很流畅的关系。
评分这遍读罢,感觉终于有自信说明竹内-鲁迅与竹内-亚洲之联系。在国族观方面也更能共情。由于终究没有着手瓦解民族这个界线,竹内有着与后殖民思想家非常不同的面向。可以说,从竹内的立场来看问题的话,后殖民主义变成了(身体和同一性的)双重妥协,而竹内说的“中国”(在他那里与乌托邦同义),则是双重的抵抗。而他说的“日本”(自然也包括今日的所有非欧且保存了或自认可以延续传统的所有文明)则只能在二重结构的矛盾性中处于失语状态。
评分我是不是有病,这种书都能看哭(只怪竹内好太煽情
评分被时代挟卷而有自知最为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