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斌
出品人:
页数:348
译者:
出版时间:2016-11-1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6891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民国
  • 现代中国
  • 文学教育
  • 中学
  • 语文教育
  • 李斌
  • 文学研究
  • 近代
  • 国文教科书
  • 民国时期
  • 教育史
  • 教材研究
  • 国语
  • 语文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描述了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复杂面貌,提出了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矛盾,并试图回应近年来关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知识灌输、文学教学、技能训练相互冲突、缠绕和斗争,构成了该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发展演变的主要矛盾。新文化运动前,这一主要矛盾表现为"古文作法"、保存国粹、"厉行明史"的并置和冲突。1920-1939年间的初中国文教科书分思想道德教育、文学教学和文章作法三种,后者逐渐占据了主导,但其内容多为系统的文章知识。1922-1939年的高中国文教科书以经史子集等传统文献为主,近人学术论著为辅,突出国故知识。1940年代,国民政府编出《初中国文甲编》,推行"党化教育";与此不同,叶圣陶主编的4套中学国文教科书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主。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本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主。

作者简介

李斌,男,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出版有《教材中的鲁迅》(合著)、《沈从文画传》等著作,编有《打开民国老课本》《1911—2008叶圣陶研究资料索引》等学术资料,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奖励。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

目录信息

序言温儒敏
引言1
第一章民初中学国文:古文作法、保存国粹与“厉行明史”29
第一节林纾、吴曾祺所编教科书中的“古文作法”34
第二节民初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与保存国粹51
第三节“厉行明史”“幽情思古”与《中等学校国文读本》62
第四节民初教育部对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审定71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国文教科书85
第一节新文化提倡者的“文学史”观与初中文言教科书89
第二节《新青年》与最早两套中学白话国文教科书97
第三节1920年代初中国文教科书中的新思潮与新文学111
第四节学界对1920年代初中国文教科书的批评128
第三章1930年代初中国文:思想道德教育、文学教学与文章作法137
第一节思想道德在1930年代初中国文教科书中的地位141
第二节编者的文学趣味对教科书内容的影响152
第三节由思想道德教育、文学教学到文章作法166
第四节文章作法在教科书中的表现形式180
第四章1920年代高中国文:国故、国学与“国势”189
第一节以“国故”为主要内容的1920年代高中国文课195
第二节高中国文教学的三种舆论204
第三节教科书中的“国故”与“国势”213
第四节五种高中国文教科书内容评析221
第五章1930年代高中国文:文章体制、文学源流与学术思想227
第一节高一国文:“新旧杂糅”的“文章体制”230
第二节高二国文:不同立场的“文学源流”236
第三节高三国文:“学术”与“思想”的两歧240
第四节学界对1930年代高中国文教科书的批评246
第六章1940年代中学国文:“党化教育”、民主思想与语文技能257
第一节《初中国文甲编》中的“党化教育”260
第二节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中的“人民民主”278
第三节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中的文学作品283
第四节开明文言读本对文言文教学的设计299
结语311
参考文献317
后记335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该书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为基础,又增加了若干种教材数目,形成文献基础,按照时间序列(1919年以前、1920-1930年、1930-1940年)和中学类别(初中、高中),爬梳了国文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围绕思想道德教育、技能训练、知识灌输、文学教学四者的此消彼长,结合时代思潮和文化特点展开分析。虽题为教科书,却也偏重配合国文科科目使用的选本和读本。从书信、回忆录、文集等文字中辑录反证的文字较多,史料可靠性相对差些,文献爬梳功力一般。尤其是与北大出版社同时的另一部《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研究》对读,尤见出作者在钩沉史料方面仍需下功夫。全书也不乏亮点,如吕叔湘对笔记本的重视,开明书店教材的经典化过程等等。温爷爷作序,但与金鑫著作相比仍相形见绌。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达到了作者在绪论中所提的预期效果,的确是将研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的。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达到了作者在绪论中所提的预期效果,的确是将研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的。

评分

该书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为基础,又增加了若干种教材数目,形成文献基础,按照时间序列(1919年以前、1920-1930年、1930-1940年)和中学类别(初中、高中),爬梳了国文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围绕思想道德教育、技能训练、知识灌输、文学教学四者的此消彼长,结合时代思潮和文化特点展开分析。虽题为教科书,却也偏重配合国文科科目使用的选本和读本。从书信、回忆录、文集等文字中辑录反证的文字较多,史料可靠性相对差些,文献爬梳功力一般。尤其是与北大出版社同时的另一部《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研究》对读,尤见出作者在钩沉史料方面仍需下功夫。全书也不乏亮点,如吕叔湘对笔记本的重视,开明书店教材的经典化过程等等。温爷爷作序,但与金鑫著作相比仍相形见绌。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达到了作者在绪论中所提的预期效果,的确是将研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