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量引入川中,导致一系列复杂变化。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1996)、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等。
近年来,因边疆与宗教问题,我对有关身份认同的书籍格外喜欢。王东杰老师是我一直非常佩服的学者,每读其书总有书外的东西在吸引着我,或许这就是人格魅力吧。 全书共分五章,系作者早些年的系列论文,我是按照一、三、四、五、二这样的顺序来读的,第一章主要写外来移民至四川...
评分犹记得是大二的某个晚饭时刻,早早到了二食堂,打了饭照常坐在电视机前看会电视。不同于往常的央视新闻或者体育新闻,那天电视里放的是河南电视台的著名戏曲节目“梨园春”,里头传出咿咿呀呀的豫剧唱段。这是我在家比较不爱听的东西,奶奶或外婆看的时候通常就回卧室去,每年...
评分犹记得是大二的某个晚饭时刻,早早到了二食堂,打了饭照常坐在电视机前看会电视。不同于往常的央视新闻或者体育新闻,那天电视里放的是河南电视台的著名戏曲节目“梨园春”,里头传出咿咿呀呀的豫剧唱段。这是我在家比较不爱听的东西,奶奶或外婆看的时候通常就回卧室去,每年...
评分后记 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完成于2002—2008年间。承蒙谭徐锋先生好意,建议我把它们收录起来,编在一处。当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严整计划,现在回头来看,发现它们竟然大都离不开“近代四川的地方认同”这一主题。此次趁结集之际,除了新写一篇《导言》之外,其他文章...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东杰老师的论文集,尽管受制于论文集的体例,各篇文章之间的主题显得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但本书收入的这五篇论文,还是分别从移民会馆的分布、蜀学的兴衰、四川大学的国立化进程等多个角度,论述四川在中国近现代化大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其地方认同、国家认同与区域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变迁过程。文章征引丰富,考证严谨,不乏新论,值得参考。
评分每篇差不多都有理論反思,很多掌故,讀了漲姿勢。同情理解加一星。
评分3.5吧,趁着过黑马的空档读完了最后一篇,文章结集,有文章结集类图书的通病。前三篇好,后两篇如果不是关注教育史似乎没太大意思(但,细致考察高校变迁史中的力量角逐还是比单纯的校史吹有意义得多啊,国立化/去地方化/dang化)。第一篇尤其好,甚至让我对“乡神”崇拜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想到移民的原乡认同,倒没想过它作为移居地社会建构的功能。||你们湖广是该祭禹神还是关二爷啊?我们云阳拜张飞大概不能算作“乡神”崇拜而仅仅是地域民间崇拜。
评分原来是论文集,layman如我也只好找找史料的乐趣了。看到“四川人科举常因作诗押错韵而名落孙山”,心里觉得温暖又好笑。最喜欢看第三章,所谓“异乡”的意涵和我开始的预设完全不同,现在这个“异乡”变成河南了吧?以及,搞历史得读多少史料啊,相比之下文学真就还好...
评分以为是专著,其实只是五篇论文的合集,比较失望,多了导言和后记。不过也使我加深了对《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一书的理解。一如既往地在后记里秀恩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