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量引入川中,导致一系列复杂变化。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1996)、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等。
后记 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完成于2002—2008年间。承蒙谭徐锋先生好意,建议我把它们收录起来,编在一处。当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严整计划,现在回头来看,发现它们竟然大都离不开“近代四川的地方认同”这一主题。此次趁结集之际,除了新写一篇《导言》之外,其他文章...
评分 评分犹记得是大二的某个晚饭时刻,早早到了二食堂,打了饭照常坐在电视机前看会电视。不同于往常的央视新闻或者体育新闻,那天电视里放的是河南电视台的著名戏曲节目“梨园春”,里头传出咿咿呀呀的豫剧唱段。这是我在家比较不爱听的东西,奶奶或外婆看的时候通常就回卧室去,每年...
王老师此书读来往往有很强的代入感
评分王老师此书读来往往有很强的代入感
评分真可谓一隅通天下。虽是地方史题目,实际蕴含绝大视野与关怀。其中,第三章分析非常精彩,读得特别过瘾;第四章帮我进一步理解作者第一部专著的妙处(感谢任以都教授)。第五章还需重读,结尾论川大历史系前辈著作那一句“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庶几亦可用以评价本书?
评分王老师对史料和各问题的分析相当精彩,每章最后的理论总结也令人回味。
评分第一章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