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司马迁的历史资料其实很少。要想了解司马迁,最好的办法是用心去阅读他的《报任安书》和《史记》;要想真正享受蕴含在《史记》里的古朴雄伟以及它无法言传的美,只有自己从“耳食之人”变成原始文本的阅读者。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系节目讲稿,浅显平实;第二部分系学术论文,所论渊深,征引广博,体现了姚先生的视野和功力。 姚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提到「但是除了古帝王的谱牒外,他(司马迁)在当时能看到的书籍,其实并不比我们今日所能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多少。」(页81)...
评分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系节目讲稿,浅显平实;第二部分系学术论文,所论渊深,征引广博,体现了姚先生的视野和功力。 姚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提到「但是除了古帝王的谱牒外,他(司马迁)在当时能看到的书籍,其实并不比我们今日所能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多少。」(页81)...
评分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系节目讲稿,浅显平实;第二部分系学术论文,所论渊深,征引广博,体现了姚先生的视野和功力。 姚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提到「但是除了古帝王的谱牒外,他(司马迁)在当时能看到的书籍,其实并不比我们今日所能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多少。」(页81)...
评分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系节目讲稿,浅显平实;第二部分系学术论文,所论渊深,征引广博,体现了姚先生的视野和功力。 姚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提到「但是除了古帝王的谱牒外,他(司马迁)在当时能看到的书籍,其实并不比我们今日所能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多少。」(页81)...
评分早在十多年前就立下宏愿阅读两本古书:《史记》和《世说新语》。在西安读书时就买下原著,这些年奔波各地,这两本书也跟着到处搬家,但可惜一直未得机会尽读之。究其原因,对军规而言读这些古文实在“太慢”,而读这些书也许得心绪平静,权当为懒惰的借口吧!诚如作者在本书中...
读史记前的准备功课,第二篇有深度,最后部分太学术,捏着鼻子看完了。其他两篇都好读,古代史最喜欢秦汉史,打算撸一遍前四史,读完此书发现还得仔细读遍左传。
评分第一部分值得一读。第二部分略为生涩。第三部分就与史记无关了。
评分本书由三篇文章构成。第一篇讲司马迁和《史记》,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写作,主要取材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比较细致也比较好读。但内容有许多错误,不能尽信,比如司马迁写《报任少卿书》的时候,《史记》应该是没有写完的,因此本书关于这一部分的论述差不多都错了;关于司马迁的生年,我比较倾向于李长之说的建元六年,本书中这一部分也有逻辑不通指出。但这本书中也有比较不错的观点,比如认为司马迁没有善终,有说服力。书中提到,韩城有民间传说,说司马迁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初八,倒是值得考证。第二篇讲的是《史记》对史学的意义,其中举例《周本纪》的文献来源比较可读。第三篇讲读书,借朱熹的观点谈读书要精读、熟读,个人认为价值不高。
评分很普通。第一篇是百家讲坛讲稿水准偏低,第二篇以现代史学视角论司马迁的史学而始终觉得隔了一层。第三篇还可以,就是太短。性价比太低。
评分三篇都好。第一篇讲司马迁的生平,虽然通俗,但胜在叙述流畅,文气充沛。第二篇则强调了司马迁“历史过程论”的编纂意识在史学发展过程中的突破性意义。确实,从孔子到司马迁,儒家意识下的史学编纂/历史观整体上有一个“春秋——左传——史记”的变化过程。孔子笔下的历史只是对历史人物/事件在道德、政治和文化上的善恶是非的评判。历史也只是道德批判的特殊形式,以及借古喻今的议论中的论据。《左传》对春秋中后期的记述慢慢具备史学叙事的特征,最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呈现出综合叙事的动态过程特征。第三篇《漫谈读书》极佳,语气平和但句句在理。朱熹无疑是读书高手,大力老师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