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是至今无法让人无法绕开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传记已有大量问世,但迈耶尔此书被公认为最具权威的。本书作者依靠最新版《奥威尔全集》,走访大量与奥威尔有关联的人物,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传主的完整人生。奥威尔经历复杂,亲身参与了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大事件。他的文学作品往往与他在大时代的感悟相关。更为可贵的是,迈耶尔并没有进一步神化传主,而还原了他在短暂一生中留下的情感、欲望世界。
杰弗里·迈耶斯 Jeffrey Meyers,皇家文学学会成员,撰写D.H.劳伦斯、罗伯特·弗罗斯特、欧内斯特·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等文学巨匠的传记作品,以及数种奥威尔研究专著。
译者 孙仲旭 (1973-2014),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曾长期供职于广州某航运公司。1999年起开始业余从事文学翻译。孙仲旭在其短暂一生中完成了三十多部译作,而尤其钟情于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作品
↓ 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 留欧vs脱欧:奥威尔早已呈现出的矛盾 ↓ 让地点讲故事 ↓ 欣赏书影请戳 https://site.douban.com/newstarpress/widget/photos/9970074/photo/2353832973/
评分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布莱尔,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印度,他的爸爸是殖民地的一个小官员,负责鸦片的生产运输,鸦片是运到中国去的。奥威尔2岁时,母亲带着子女回到英国。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我为什么写作》,他说,人...
评分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布莱尔,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印度,他的爸爸是殖民地的一个小官员,负责鸦片的生产运输,鸦片是运到中国去的。奥威尔2岁时,母亲带着子女回到英国。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我为什么写作》,他说,人...
评分喜欢orwell的人,很多都是由于那两本传世之作而开始注意他的(其他的先不提),这本书则介绍了orwell书中基本没有展示的私人生活,展现给我们一个全面的人的orwell。关于道德上的争议并不会让我们对于作品的臧否有所变化,而是更可以从人的角度理解一个作家。对比他的生活与同...
评分奥威尔是我的FAVORITE之一,可这传记很糟。 写的凌乱不堪,罗嗦,在不重要的细节上纠缠不清,重要的情节却一笔带过了。 强烈不推荐!
写得很不错。他的写作、对人类的关切和勤奋……值得学习,但他对于爱人可不算好,不过又是个好父亲。
评分传记本身写得并不出色。不生动,提了太多旁枝末节,不停地引用和介绍其他人,人物塑造很单薄。总是非常空洞地说某某说奥威尔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而缺乏真实的细节。不知道是因为奥威尔本人留下的资料太少无从发挥还是作者本人能力太过有限。完全是出于对奥威尔强烈的爱不停地读下去。没有办法不去爱他,不去原谅他,无论他有多少缺陷和不完美。总的来说是一个让人崇敬的圣徒式的人物。
评分印象最深的是奥威尔的那种近乎疯狂的自虐苦行倾向,这是在读这本传记之前我从没注意到的,几乎可以说他是故意把自己一步一步“玩挂”的,但了解后又有种“果然如此”之感。在那个年代的写作者中,以他的样子和待人方式,都实在说不上有魅力,可是如果拉开些距离去看,他又堪称最勇敢独立的行动派和思想者之一,在他憔悴疲惫的身体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仿佛一位瘦弱的运动员以不怕死的韧性撑着打破了纪录,并在冲过终点线的一刻死掉,谜一样矛盾挣扎又伟大的一生。
评分材料内容可谓庞杂,但几十上百个人名,也确实影响了阅读体验。从时间正序上,回首了埃里克·布莱尔和乔治·奥威尔的一生(这个笔名的迭代,恰好说明奥威尔身上最矛盾纠结的一点),并总结了奥威尔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遗产。奥威尔是英国中产阶级之末,没有跟同侪一样去上剑桥牛津,在辞去六七百英镑年入的缅甸警察工作后,他陷入了赤贫、流浪,靠亲友接济的一段时光。文学上小有收获之际,又自虐般地开始了一系列自毁(牺牲了妻子、毁掉了健康)的行为,赶赴西班牙前线、乡下种地养牛羊、轰炸下的伦敦、苏格兰偏僻小岛……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异性感情上近乎舔跪又并不专情的姿态,甚至把一大笔遗产,交给了几乎没有夫妻之实的索尼娅。这一系列难以忍受,或者说垂死病人的奋力挣扎,却更加树立了他圣徒的姿态。结核病真是文学家之祸。
评分永不过时的奥威尔。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动物农场》还在继续,《1984》还没过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