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是至今无法让人无法绕开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传记已有大量问世,但迈耶尔此书被公认为最具权威的。本书作者依靠最新版《奥威尔全集》,走访大量与奥威尔有关联的人物,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传主的完整人生。奥威尔经历复杂,亲身参与了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大事件。他的文学作品往往与他在大时代的感悟相关。更为可贵的是,迈耶尔并没有进一步神化传主,而还原了他在短暂一生中留下的情感、欲望世界。
杰弗里·迈耶斯 Jeffrey Meyers,皇家文学学会成员,撰写D.H.劳伦斯、罗伯特·弗罗斯特、欧内斯特·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等文学巨匠的传记作品,以及数种奥威尔研究专著。
译者 孙仲旭 (1973-2014),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曾长期供职于广州某航运公司。1999年起开始业余从事文学翻译。孙仲旭在其短暂一生中完成了三十多部译作,而尤其钟情于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作品
之前看了奥威尔的日记,说实话不太了解他写的是什么,但透过这本传记让我明白了他的日记背景。 奥威尔一生都被肺病折磨,舍弃了舒适的生活,专门到贫苦的环境生活,这些经历是他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奥威尔操着伊顿口音生活在底层社会,说自己对生活没什么讲究,而有些存...
评分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布莱尔,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印度,他的爸爸是殖民地的一个小官员,负责鸦片的生产运输,鸦片是运到中国去的。奥威尔2岁时,母亲带着子女回到英国。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我为什么写作》,他说,人...
评分从这本书中得知,乔治奥威尔是个阶级意识很深的人,不论他多么穷困潦倒,他始终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他对无产阶级始终抱以同情和观察的旁观角度。他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我想大概来自他的家庭和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早年在缅甸任职的经历。奥威尔对极权统治的恐惧与认识,童...
评分之前忘了在哪,看到奥威尔谈到自己前往西班牙参战的原因,简简单单,却有着千钧力量,他说他只是“为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我觉得这正是奥威尔成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的真正原因所在,主义空洞而充满陷阱,在谎言与暴力充斥着的时代,我们别无所依,无法保证自己总是正确的,...
第一次读完1984时,我将奥威尔看成伟大的先知。如今,在看完他的传记后,我发现用圣徒来形容奥威尔更为合适。
评分传记本身写得并不出色。不生动,提了太多旁枝末节,不停地引用和介绍其他人,人物塑造很单薄。总是非常空洞地说某某说奥威尔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而缺乏真实的细节。不知道是因为奥威尔本人留下的资料太少无从发挥还是作者本人能力太过有限。完全是出于对奥威尔强烈的爱不停地读下去。没有办法不去爱他,不去原谅他,无论他有多少缺陷和不完美。总的来说是一个让人崇敬的圣徒式的人物。
评分作者搜集关键素材的能力一流,素材的质量也绝对一流。但行文与材料组织力较弱。不过既然食材好,下肚必有所裨益。
评分果然作家和作品不能混为一谈,奥威尔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读过了,心目中奥威尔的样子也一直是理想、正义等一切美好词汇的代言人,但读传记的过程中却会看到他同样也有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但当然不是不喜欢他的意思,而是这些他身上不足,让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为立体了起来,他不再是那个难以企及的英雄,而是有普通人一面的“冷峻的良心”
评分奥威尔和维特根斯坦特别像:都是不信宗教的圣徒,唯一信仰的是自己的良心;本可以拥有优渥的生活却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没有人能理解奥威尔为什么放弃去牛津上学的机会而孤身一人去缅甸当皇家警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