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之死》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一个清醒的等死过程。马龙是一个年逾八十的孤单老头儿,他一个人单独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着死亡快些降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马龙用写作消磨着无聊的时光,自己为自己编故事,窥视着床边带血的木棍,每天给他送饭菜的妇人……他的意识渐渐地进入到死亡的巨大阴影里,伴随着他絮絮叨叨的独白。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毕业,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评论、研究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萨冈、昆德拉、勒克莱齐奥、图森、艾什诺兹等人的小说、戏剧、诗歌作品。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抛开那些所谓的结构主义、小说实验,有关“作者的死亡”的争论,以及结尾的精妙,我只想说,我似乎在费尔南德•赫诺普夫那幅《废弃之城》的窗后看到了马龙的疑影。
评分Solo-play not fun at all. 枯败到没有了任何爱意。
评分让这个周六的空气变得静到极点
评分让这个周六的空气变得静到极点
评分观感之艰深和前阵子读的法国哲学理论差不了太多orz 除了整体氛围的深沉之外,也能感受到贝克特对语言的掌控力和以文字构建世界的能力,叙述视角和多个世界随时切换,虽然描写很多,却没有一句浪费在多余的解释上,读者应该为阅读付出主动性、思考力和感知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