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之死》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一个清醒的等死过程。马龙是一个年逾八十的孤单老头儿,他一个人单独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着死亡快些降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马龙用写作消磨着无聊的时光,自己为自己编故事,窥视着床边带血的木棍,每天给他送饭菜的妇人……他的意识渐渐地进入到死亡的巨大阴影里,伴随着他絮絮叨叨的独白。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毕业,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评论、研究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萨冈、昆德拉、勒克莱齐奥、图森、艾什诺兹等人的小说、戏剧、诗歌作品。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3.8星 尽管意识流写作、弱化的叙事和刻意的人称混淆分外苛求读者,读起来还是非常流畅的。抛开其荒诞及存在主义内核,本书的时间像是吸满水的海绵一般,被无限填充,每一秒都丰富如同海洋。devil is in the details, 佩服作家惊人的观察力和精敏的生活体验,才能从有形和无形的事物当中挤压出意义的汁液。文笔无疑也是好的,自然到达的警句也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当然这份功劳译者还得再分个三分之一。
评分真空艺术,达达派意识流。
评分虽然不能说完全读懂了,但领略了一个被困于四方床头五感渐微的疯老头在意识世界争分夺秒地在抓住自身暧昧不明的存在痕迹、交错于现在与回忆的精神活动。破碎的、一闪即逝的、充满疑问和自我质疑的、自我厌恶和安抚、似幻似真的表述,如同我们自己在梦中的思考。凌乱中夹杂的金句回味无穷
评分就这样永远不,什么都不再有。
评分贝克特在这本书里表现得重要理念就是:小说家可以任意安排他笔下的人物,不需要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