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随笔 巴黎 历史 林达 文化 旅游 法国 社科
发表于2024-11-22
带一本书去巴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就像他们在一本书的前言中所写:最初落脚点的选择十分偶然,他们落在了美国南方,那是在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挤兑之下的传统农村。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于是林达开始给朋友写信,不仅写出见闻,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这两年国内学术界正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反思卢梭,林达离开美国之后的写作涉及了巴黎,用林达自己的话说,其实只是触动了法国的一小段历史,可是这段历史曾赋予“革命”一词以神圣的光环,不论它裹挟着怎样的血腥,它似乎总是对的。正是由于另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对个人自由有了新的观照,人才能够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林达想写出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
林达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能携手去旅游。还能一起写一系列的文章。感觉真好。后来听说他们分手了。是不是这个缘故,后来的书就没有前面的书看的有分量,在一个充分信息的年代。显得有点儿浅白吧。对于法国的理解,如果不加上1789年那点儿事儿。或者从1720年开始。能说清楚吗?
评分有趣,想起了学历史的初衷。
评分林达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能携手去旅游。还能一起写一系列的文章。感觉真好。后来听说他们分手了。是不是这个缘故,后来的书就没有前面的书看的有分量,在一个充分信息的年代。显得有点儿浅白吧。对于法国的理解,如果不加上1789年那点儿事儿。或者从1720年开始。能说清楚吗?
评分随着作者穿越了近三百年的法国,太生动了。最后在雨果葬礼处戛然何止,意犹未尽。
评分20190907——99;一说到巴黎,几乎所有人都会想起海明威的那句名言:"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但这本书却巧妙地避开了。以《九三年》开场,以雨果结束。
实在是非常喜欢,最近又开始重温这本书了,白天工作,想到晚上可以回家看书心里也充满欢喜。 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需要的精英治国,那些草根,长期物质生活无依靠,精神生活也贫乏,一旦掌握了政权,是件可怕的事。 除了了解大革命那段历史,还可以领略法...
评分看完了《带一本书去巴黎》。我想,最最震撼我的,是发现当年高中时候学习到的法国大革命,居然是被割裂的历史,发现教材中被歌颂的革命背后,有那么残酷血腥的史实,居然有“及膝的血污”,而且那个革命本身,也非常值得仔细推敲和研究。也有很多当年学习时想不通的地方的解答...
评分看完了《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晚上,刚好看到穆巴拉克下台的消息。 人群在高喊,从古老的埃及到古老的中国。埃及人为迎来的自由而狂欢,中国人为仍然没有曙光的黑暗而呐喊。 托克维尔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穆巴拉克不可谓不...
评分很久没有写什么评论了,最近半年更是懒散的甚。书其实是去年看的,说来奇怪,即便来了巴黎,我也还是喜欢看关于巴黎的书和电影,觉得意象和观感都和以前有微妙的不同,说不上好坏, 有些“身不知何处”的妙处吧。 其实书,电影,音乐,或者任何其他的艺术,能从中获得欣赏的快...
评分对于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林达谈美国的系列丛书曾经是这一代青年自由主义的启蒙读物。作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宪政的设计原理。我的一位老师对每一届本科生都推介这套丛书,并要求他们写出读书报告。国内一位自由派的政治学...
带一本书去巴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