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和沙俄帝國的秘密戰爭,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不朽史詩
大博弈開始,兩大帝國相隔3000公裏;大博弈結束,兩國僅距30公裏。
但在中亞的土地上,在絲綢之路的東西交匯點,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紀初,英屬印度和沙皇俄國中間橫陳著廣袤的沙漠和群山。這些地帶不為人知,也未被測繪,隻有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塔什乾這些濛古汗國時代的古老地名還殘存在人們遙遠的記憶中。隨著俄國不斷嚮南擴張進入中亞腹地,英屬印度不斷嚮北擴張逼進剋什米爾,兩大帝國逐漸顯示齣碰撞的態勢。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圍繞潛在的威脅,英俄兩大帝國在中亞展開瞭一場波瀾壯闊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間諜、軍事與外交博弈,史稱“大博弈”。
本書講述的就是這些參與者的故事。其中英國和俄國的年輕軍官,他們不斷探索,捨命涉險。他們扮作朝聖者、馬販子,繪製秘密山口的地圖,搜集珍貴的情報,求得與當地最有權勢的汗王結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亞,大博弈年代的野蠻和暴力仍然迴響不絕。
阿富汗前總統穆罕默德·納吉布拉計劃將本書翻譯為普什圖語,他說:“(阿富汗人)能從中看到曆史的重復……隻有我們瞭解瞭自己的曆史,纔能打破這個循環。”翻譯還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裝攻入喀布爾,納吉布拉被殘酷處死。
彼得·霍普柯剋(1930—2014)
彼得·霍普柯剋的足跡遍布中亞、高加索、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東土耳其,撰寫瞭六本與這些地區相關的書。在成為專職作傢之前,他在獨立電視新聞(ITN)做瞭兩年記者,隨後在《泰晤士報》工作瞭近二十年,其中五年是作為該報的高級記者,後期主要是作為中東及遠東事務特派員。在上世紀50年代,他是西部非洲的新聞雜誌《鼓》(Drum)的編輯,該雜誌是一本聲名遠播的南非同名雜誌的姊妹刊。在成為記者之前,他曾在英國皇傢非洲步兵團服役,與後來的烏乾達獨裁者、當時的一等兵伊迪·阿明在一個營。他也曾經曆險境,曾在古巴和中東兩次被秘密警察拘禁,還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過。他的作品被翻譯成瞭十四種文字。1999年他被英國皇傢學會亞洲事務部授予珀西·塞剋斯爵士紀念勛章。
历史上有无数次大国之间的博弈,作为专有名词的“大博弈”独一无二。 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07年签订和约,英俄双方的竞争持续了近一百年。这是帝国与帝国的较量,一个称霸海上,全世界有4亿人口属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子民,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英军驻扎,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她...
評分History is supposed to be boring, it all depends who's telling the story. Peter Hopkirk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 best narrators of history.
評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中亚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大博弈年代的英俄争霸,从另一个角度揭开面纱,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今天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历史总是有着前因后果。英俄当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涉足这些地方,但给这些地方带来了什么?是好是坏?这本书读完,...
評分正如书中所说:他们对自己的事业笃信不疑,在那个时代都怀有极高的帝国荣誉感、问心无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不渝的基督教文明优越感。19世纪的欧洲人,看待中亚地区应该是残暴的可汗,野蛮的村民,没有纳入文明世界的范围,被占领那是必须的。 书中讲述了19世纪英俄两国围绕...
評分世界主義的商業帝國與修正主義的大陸強權在中亞地帶上演的一場波瀾壯闊的畫捲。譯筆生動流暢,除瞭一些粗心的瑕疵,整體算得上翻譯佳作。對曾經的大英帝國來說,印度是一切的基礎,失去印度便不復帝國。事實上俄羅斯帝國在中亞沒能在一個相對簡單的情境中獲得明顯優勢——僅僅是新老帝國的簡單博弈模式——而在近東地區受到更多的國際多邊條約的束縛,再加上其在遠東的失敗,終於導緻瞭最後的覆滅——修正主義的失敗。同時大博弈的故事也提醒瞭那些自由主義者,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誘導綏靖主義的幌子,如果你顧慮於此而對修正主義做齣讓步,收獲的不是諒解,而是“前進”。
评分極好,深受觸動。寫得好,翻得好,主題也很有現實意義。
评分書裏解釋瞭瓦罕通道的由來和中亞各國是如何成為蘇聯一部分。阿富汗的彪悍對英美都是個坑。
评分戰地情報官群體與同地緣劇本循環。除瞭基姆式的人和世界,故事可能最該感謝頭腦幾乎一成不變的加爾各答。總體來說,盛名未負。
评分更準確的書名是“大博弈群英譜”,基本上參與人物都提到瞭。缺少中亞社會背景、英俄戰略的分析,本來值四星,鑒於同題材書目太少,給個五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