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浪漫派

政治的浪漫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卡尔·施米特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208
译者:冯克利
出版时间:2016-2-1
价格:CNY 3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35086
丛书系列:施米特文集(经典与解释)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卡尔·施米特
  • 施米特
  • 浪漫主义
  • 政治学
  • 经典与解释
  • 哲学
  • 政治思想史
  • 政治哲学
  • 浪漫主义
  • 思想史
  • 意识形态
  • 自由主义
  • 保守主义
  • 现代性
  • 知识分子
  • 文化批判
  • 欧洲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成名之作,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

◆哈耶克: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列奥•施特劳斯: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阿伦特: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

昂首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

——卡尔•施米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 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作者简介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永久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译者简介

冯克利

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19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思想史。著有《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译著包括勒旁《乌合之众》,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经济、科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科学的反革命》《哈耶克文选》,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伯林《反潮流》,霍布斯《论公民》,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德沃金《至上的美德》,牛津大学《英美哲学概论》,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等。

刘 锋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并担任《国外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著有《<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等,并曾发表文学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十几篇,学术译著包括《基础神学》《宪法学说》等多部。

目录信息

编者说明(刘小枫)
再版前言[1924]
导论
一、表面状况
二、浪漫精神的结构
1.寻求实在
2.浪漫派的机缘论结构
三、政治的浪漫派
结语:政治浪漫派作为政治过程的伴生性情绪反应
人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换句能听懂的话,你们全家都是浪漫派。 纵观德国百年,魏玛民国是德国文化的最后一个高峰,此后的德国已经一蹶不振,文明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施米特担心的一切都在当今德国发生。交往对话理性、政治的浪漫派、机会主义的立国政策…… 浪漫主义的核心并不在于以自我为中心(刘小...  

评分

作为施米特的入门书来读似乎不那么恰当啊。就个人立场是想将其与韦伯的《以政治为业》做参照的,毕竟同时作为自由主义立场的反乌托邦批判文本,而且施米特这篇文章也是在韦伯演讲激励下写出来的,两相对照,应该有收获。但是韦伯更像是一个慎重的父亲,更多是奉劝你谨慎行事,...

评分

【按语:只读了“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1923)”一篇,觉得如Richard Thoma所批判的,Schmitt这篇文章的视角是混乱的。觉得施米特对民主的界定是偏颇的,尤其在主张代议制与民主可完全分离的时候:一方面偏技术定义,另一方面又甚至将专政也涵盖在民主中,是不妥当的。一种...  

评分

《政治的浪漫派》再版前言(1924)德国 施米特 浪漫派的法文定义:基于人本性之善,相信在某处能够找到人的天性之善。 起点: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个人主义是浪漫的起点和首要因素。极端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即成为神秘主义。由此而来的浪漫表现为一种人的天性的内在脉动,一种...  

评分

【按语:只读了“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1923)”一篇,觉得如Richard Thoma所批判的,Schmitt这篇文章的视角是混乱的。觉得施米特对民主的界定是偏颇的,尤其在主张代议制与民主可完全分离的时候:一方面偏技术定义,另一方面又甚至将专政也涵盖在民主中,是不妥当的。一种...  

用户评价

评分

“浪漫派是主体化了的机缘论...取代上帝而占据了中心位置的浪漫主体,把这个世界及其万物统统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机缘。最后的权威从上帝变成了天才的”自我“。”可能性无法落实为现实性,最多能达成某种审美的平衡,诺瓦利斯“万物皆是一部无结局的小说的起点”与马拉美“世界的目的是一本书”异曲同工。个人最为自己的传教士,也作为自己天才的牺牲品。

评分

淳樸的農民,仗義的強盜分子,可敬的流浪漢,他們都源於這樣的信念:在某處可以找到人的天性之善……浪漫的情感和纏綿情調的起點……正像世界的每一個點都能變成小說的起點,面前的宇宙就是一本奇書……。

评分

“私人教士制” “浪漫背后的绝望” “浪漫派蔑视一切庸人,但庸人却喜欢浪漫派,这组关系中占上风的显然是庸人” 小枫写硕论《诗化哲学》时遗憾没有读到的书 小枫给他的学生说你们真正的导师是施特劳斯施密特和沃格林 想起国老师给钟诚的书评里对对竹内好主体论过度崇拜的讽刺 有时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警惕的和文学评论家竭力不愿丢掉的是同一样东西 二零一九是被指责自恋不真诚不负责不协调无定见的一年 读了一本关于自恋不真诚不负责不协调无定见的书

评分

旁征博引多,啃不大动,有机会再看。

评分

前言和浪漫主义结构,机缘论,施密特的着力点。关注浪漫派主体和回到历史结构为方法论,看到心理和民族之上的艺术绝对化之症结,把柏林拘于德国虔敬运动的视野推到精神结构,即机缘论的角度,是一种上帝被浪漫派人民国家取代的政治神学探讨。联系灵知编年史,施密特和施特劳斯不同在于,前者要拯救而后者更为冷漠,施密特浪漫派的终局就是入世神的一场自毁,分散成点的一盘散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