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你们,他们

我们,你们,他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玛丽莲•布鲁尔(Marilynn Brewer)
出品人:
页数:212
译者:李卫华
出版时间:2015-12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1150564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群际关系
  • 群体心理
  • 社会学
  • 哲学
  • 教育心理
  • 待读
  • 我们
  • 你们
  • 他们
  • 身份认同
  • 群体关系
  • 社会心理学
  • 人际互动
  • 文化差异
  • 自我认知
  • 共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我们”,人人都会依恋自己所属的群体?

为什么有些适合“我们”的,对“他们”会变成不公平的?

为什么一个群体会歧视另外一个群体,尤其当群体之间在地位和权力上存在明显差距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歧视会更加强烈?

情绪如何引发了愤怒和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到群体或个人的社会互动?

如何减少群体内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提高合作?

什么情况下国际冲突有可能爆发战争?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表现并不仅仅只代表个人,而是只有在被理解成所在群体身份的表达时才讲得通。本书讨论了群体中的个人认同究竟源于什么,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到底因为什么而产生,怎样才能减少群体间的冲突,同时维护群体内部的忠诚等问题,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这一关键领域的宝贵资源。很明显,群体认同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从代表小群体内部利益的英勇行动,到针对群体外成员的可怕暴行,莫不如是。

新修订的第2版以相关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反映了诸如“9·11事件”等最近的国际事件,并给出反思及解释。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群际关系的研究已经逐渐站到了舞台的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玛丽莲·布鲁尔(Marilynn B.Brewer)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杰出学者。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认同和群体间的关系,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文章和书籍。布鲁尔教授获奖无数,因其在社会问题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她曾荣获1996年度的勒温纪念奖(Kurt Lewin Memorial Award),因其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1993年度的坎贝尔奖(Donald T. Campbell Award),以及因在国际间社会自我与社会认同方面的贡献,荣获2001年度的职业生涯奖(Career Award)。她还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协会主席等职务,并一直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的编辑,以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的编辑。

目录信息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从基本的心理过程到群际行为 / 1
什么是群际关系 / 2
群际情境的定义 / 3
群际心理研究关注哪些行为 / 5
群际关系研究的基础 / 6
社会认知:类别化 / 6
社会认知:归因 / 14
社会情绪:情感与认知 / 17
社会比较:评估自我和他人 / 20
社会动机:合作或竞争 / 23
个体及社会群体的观点 / 26
延伸阅读 / 27
第2章 民族优越感和内群体身份:我们的需要 / 28
民族优越感:内群体和自我 / 29
群体认同的行为后果 / 32
语言风格 / 33
信念和态度的对立 / 34
吸引力的基础 / 36
剥夺和社会公正 / 38
合作与竞争 / 40
总结 / 43
团体认同理论 / 44
人类社会生物学 / 44
心理动力学 / 45
社会比较理论 / 46
社会认知和自我分类理论 / 48
社会认知动机理论 / 49
内群体需要外群体吗 / 55
延伸阅读 / 57
第3章 群际歧视:厚此必定薄彼 / 58
微型群际情境中的歧视 / 61
公平准则与歧视 / 62
平权法案的意义 / 64
积极-消极的不对称 / 65
内群体偏向的可能发生机制 / 66
集群归因错误 / 66
群际图式 / 68
积极的独特性与自尊性 / 72
群际差异所面临的威胁 / 75
群际权力及地位差异 / 76
逆向歧视和外群体偏好 / 81
小结 / 86
社会认同和集体行为 / 86
总结 / 91
延伸阅读 / 92
第4章 内群体偏见:消极影响和敌对 / 93
群际影响和偏见 / 95
唤醒和情绪对外群体在反应上的影响 / 96
偶发情绪与情绪启动 / 98
整体性情绪 / 100
情感和攻击 / 107
减轻直接和间接攻击性表达的因素 / 108
替代性攻击行为 / 112
群际情绪 / 113
区分消极情绪 / 115
威胁和社会变革 / 116
总结 / 118
延伸阅读 / 119
第5章 群际接触、合作与竞争:团结和睦的相处能够建立友谊吗 / 120
群际接触: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心理学 / 121
一些必要的条件 / 123
罗伯斯山洞实验:一项群际关系经典实验 / 124
学校废除种族隔离:记录 / 126
接触实验:界定范围 / 128
接触数量 / 128
社会群体间的焦虑 / 128
合作 / 129
教室中的合作 / 130
地位平等 / 131
交流与合作的理论观点 / 133
现实群体冲突和群际关系 / 133
社会分类和群体间的联系 / 134
系统理论观点 / 140
趋于同化还是更加多元:跨文化融合是否可能 / 145
重要警示 / 146
总结 / 147
延伸阅读 / 148
第6章 国际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 149
人性理论:生物学角度 / 150
“大男子尊严”:战争的动机基础 / 151
基因使然 / 151
知觉与错误知觉:认知角度 / 153
敌人意象 / 153
归因偏见 / 155
军备竞赛与加剧冲突的心理 / 156
理性认知之外:意象与情感 / 161
决策失误:群体动力学角度 / 167
群体思维心理 / 167
总结观点:整合构建模块 / 171
延伸阅读 / 172
参考文献 / 17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蹭到的一本好书,群际关系研究理论丰富、实验翔实、解释透彻、深入浅出,对理解内外群体的分类、认同与偏好、刻板印象、歧视等都有很大启示

评分

之前群际心理学的课后阅读材料,做助教的时候也给同学推荐过。最近课题需要又翻了一遍,发现从Turner的自我分类理论后,这个领域30年来就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了。从Tajfel开始,我们都关注冲突多于团结。想了想,也许团结主题做实验真的太可能不显著。。。

评分

涉猎的关于群体心理的第一本书。内群体与外群体,群际之间,群体内部,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该书描述了个体、人际及群体层面的认知和动机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形成合力以影响群际行为。归因(内归因;稳定性;可控性);社会比较(比较后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而非客观绝对不公);刻板印象(因体力消耗而导致的注意力焦点变窄从而增加对刻板印象的依赖);因为陌生,滋生出对他人的敌意和鄙视;群体内即使意见不一致的顺从等等都是构成偏见以及群际冲突的原因。本书逻辑体系还不够特别清晰,可以说是一门入门手册。

评分

标记这本书的人怎么这么少……

评分

群际心理学,阅读困难。读时没什么感觉,后来看见这样那样的事情,时不时会想起它。在标签盛行、人以群分的现在是本很实用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