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人》这部作品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个人,只有集体,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一个口号加一串数字来加以区别,人甚至不知道“我”这个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复数的“我们”来代替。
主人公“平等7-2521”与众不同,虽然自出生起就被灌输集权的思想,人身自由完全被剥夺,也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研究机构,反而被判定做终身的清道夫,但他依旧凭借直觉与天赋,追求着知识和理性。
聪明的主人公在没人察觉的情况下发明了电灯。可是专家学者们“欣赏”了他发明的电灯后,胡乱给他扣上一项罪孽的帽子,想要置他于死地。愤怒无奈的平等7-2521只能落荒而逃,逃入“原始”森林,等待被野兽吞噬的命运。
而在这里,他发现了“我”这个词的存在……
安·兰德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安·兰德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已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
在美国,她的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理解美国精神。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都是安·兰德哲学的拥趸。
In the book Anthem, Ayn Rand listed a whole pack of words, with which "our brothers" are named - solidarity, equality, fraternity, union, international, collective, democracy, unanimity, alliance, harmony, similarity...Explanations are not necessary, for li...
评分基本上是本意识形态小册子.在当时环境下也许有很大意义, 但是文学性和趣味性比动物庄园1984差远了. 作为小说, 我觉得很不值得一读.
评分“如果大家都丧失了‘我’这个概念,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安·兰德在苏联读书时有的想法,那时她听到很多人对个人主义的猛烈攻击,然后自问,所以有这个主题,有了这本寓言小说(我觉得这样称呼比较恰当)。 一本书不能概括一个人的全部,特别是女人,但是这薄薄的一...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是翻译为《颂歌》的,也见到很多人在介绍时用了这个《颂歌》,出版社把它译为《一个人》应该是充分理解兰德想表达的意思后决定的吧。但是,我认为简单的单词,还是照字面意思翻译的好哦~ 这次的书封大剌剌写着“格林斯潘”,觉得有点无奈。 《颂歌》写于1937年,...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一种天赋,每次随便拿到一本书,即便一页都没有翻过,但马上就能感觉出来自己会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读过之后,和先前的预期总是一样的。当然因为有这种感觉,我自然不会去读原本第一印象就不好的书。所以可以说,只要读过的书,常识性知识性的除外,其余的小...
一部没有情节的小说,一个只有集体没有个人的故事,这故事中只有我们你们他们,没有你我他,但我们依旧努力去抗争我们,寻找自我,只因为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比其他所有更加重要。
评分中国人必读?
评分旌旗大纛,分野站队,并不高明。
评分感觉像一篇篇幅拉长的短篇小说,但是用这种极度简化了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性比较强的内容很合适,个人觉得最后的手稿并没有什么可读性,不过初衷还是很棒
评分刚一打开还以为是1984……细看下去却远不及奥威尔。《源泉》所有的优点在《颂歌》(《一个人》)里完全没有体现,不过作为源泉的prelude它还是显示了安兰德一贯的哲学主张(废话)。 噢有一个细节有点意思——各种哲学小说都喜欢把战争刚刚结束颠覆了的世界作为背景然后展开批判,这就提醒了我们:干不掉对方就别打仗,暗戳戳培育自己的势力等待壮大的那一天就好,不然……战后的世界又岂容输家置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