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接下去该怎么办?
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活下去,更介绍了末日之后,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
这本书是一个思维实验,也是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指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沉浸于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假如文明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世界重启》是一本基础知识入门书,也是技术社会的重建蓝图,文明延续的关键,或许就隐藏在本书中。
▷《世界重启》是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不但审视了支撑现代社会的那些基本却重要的技术原则……而且在妙趣横生的阅读中,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充满了乐观。
——《华尔街日报》
▷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丹特内尔用言简意赅的内容阐释了文明的基本要素。即便文明没有毁灭,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如果文明真的毁灭,这将会成为新世界的圣书——达特内尔将成为那个世界的伟大先知。
——《泰晤士报》
▷重启人类文明的终极DIY指南。凭借着科学理性,达特内尔描绘了一个被毁灭的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情景,为幸存者提供了从无到有重建文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很多读者都会兴奋地发现,这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了人类这个物种所具有的无限顺应力。
——《自然》杂志
路易斯•达特内尔(Lewis Dartnell),1980年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生物学系,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天体生物学博士学位。达特内尔现任英国宇航署莱斯特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天体生物学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迹象。而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过多部有关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e),并多次获奖。
此外,他还会经常为《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也主持过BBC电视台的多档科普栏目。
“遗址在我心中投下巨石。万物自无中来,向无中去,一切终将消逝,只有世界继续,时间永恒。我总能看到周围的事物宣告逝去,使我只能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全盘接受。峰峦拔地而起,森林被夷为平地——与之相比,我短暂的存在渺若微尘。” 1767年,狄德罗在沙龙随笔中如此写道。与...
评分“遗址在我心中投下巨石。万物自无中来,向无中去,一切终将消逝,只有世界继续,时间永恒。我总能看到周围的事物宣告逝去,使我只能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全盘接受。峰峦拔地而起,森林被夷为平地——与之相比,我短暂的存在渺若微尘。” 1767年,狄德罗在沙龙随笔中如此写道。与...
评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追随者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着跳跃式发展的态势。特别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呈指数级的增长,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未来世界埋下了隐患。病毒、核弹、恐怖袭...
评分1月30日开始读这本书,知道它是因为“得到”推荐。当然,世界末日的解题思路也非常吸引人。当然,读完本书,可能更多地是惊叹于人类的科技和其发展的历史,对末日的恐慌却没有那么关注了。 我读这本书的情感反应路线如下。1,恐惧。原来世界末日到来以后会这样?现有的大马路和...
感觉有点吊书袋子,专业知识讲述不是很细致,对废土未来的展望也没有能吸引读者的想象,但是如果真的有这种可能,手拿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些许慰藉,但不会真的打算靠这本书在末世生存什么的。
评分再读一遍。喜欢死了。
评分封面作者用简易相机拍摄的照片真是帅爆掉了。整本书是一个大脑洞的衍生品,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世界经历了一场大灾难,绝大部分人都挂掉了,如何能保证自己好好活下去,只是这个命题有点糙,有各种假设限制:要有多少人活着才最好,建筑和一些生活杂物还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等等。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重点在于全书对人类最可贵的发明进行了一个梳理并简单介绍了其原理,还很有心地对最重要的几个点进行了标注。如果真的有一天世界崩坏了,挖出这本书就行。态度满分,文字满分,但是我觉得世界毁灭之前就会腐朽,所以扣一星。
评分除了一开始的部分,其余感觉更像是百科全书
评分末日宝典,求生指南,起点重生/穿越制霸之书。已经极力往细致实用工具书方向发展,干货干到足以噎死我这种四体不勤兼不学无术的废柴,但限于篇幅,还是都讲得很浅,怀疑是否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反正不管怎样,真到了世界毁灭那天,我还是会选择两手一摊就地等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