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

中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劉勇
出品人:
頁數:374
译者:
出版時間:2015-8
價格:6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0113588
叢書系列: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明清史
  • 學術史
  • 明史
  • 明代
  • 劉勇
  • 曆史
  • 社會學
  • 中晚明、士人、講學、學派、思想史、儒傢、學術活動、書院、經學、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首次揭示齣中晚明時期理學學說和學派建構的一種重要模式,即“講學須有宗旨,宗旨源於《大學》”,並進而指齣這個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學》、拈宗旨、興講學三個關鍵步驟,即首先對極具爭議性的《大學》文本進行重新厘定,然後根據新厘定的文本進行重新詮釋,並從中概括齣口號式的學說宗旨,作為一己理學學說的核心觀念,再圍繞此核心觀念發展齣新的理學體係,最後藉助盛行的講會組織和講學活動來傳播新學說。

本書價值體現在以下三方麵:

一、本書根據《大學》文本和詮釋變動揭示齣中晚明理學學說和學派建構的重要模式,有助於重新認識理學乃至儒學的內在自我更新機製,重新審視儒學經典在文本和詮釋上的變動不居特性,這個雙重可塑性正是其與時俱進而又價值長存的關鍵所在。

二、本書有關中晚明理學學者的講學活動的研究,有助於認識當時知識分子的社群組織、知識交流和學術心得分享方式,同樣也有助於瞭解在官學體係之外由知識分子主導的教育和教化方法。其中的部分內容,諸如書院式教學方式、重視師生對話和互動的溝通渠道,在當今的教育理念中仍然不失為具有吸引力的選擇。

三、本書有關李材的個案研究,為透視中晚明時期的理學學說和學派建構,以及觀察當時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提供瞭一個紮實可靠的參考案例。

劉勇所著《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以李材(1529—1607)為中心的研究》一書,以明儒李材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為中心,探討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末,理學群體中新興學說和學派的産生、傳播、擴展與傳承的模式,並著重從思想史的角度,解釋這種模式産生和運行的思想根源與內在動力。全書正文共七章,主要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宏觀綜論的方式,從理學經典《大學》的文本變動和詮釋競爭切入,探討中晚明理學學說和學派建構的理論根據;下編以李材的“止修”學說及其講學活動作為個案研究,探討理學學說和學派的傳播及傳承的社會化途徑。

本書認為,中晚明兩百年間産生新興理學學說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模式——“講學須有宗旨,宗旨源於《大學》”。這個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學》、拈宗旨、興講學三個關鍵性步驟,即透過對《大學》文本進行重新厘定並作齣新詮釋,從中拈齣一個高度概括的學術口號式的學說宗旨,作為個人理學學說的核心觀念,圍繞這個核心觀念演繹齣新的理學體係,然後主要藉助當時盛行的講學、講會活動傳播學說。這是中晚明時期理學學說和學派生成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中,宗旨是各種新理學學說的標誌,《大學》則是林林總總的理學宗旨得以成立的經典依據,而講學活動為新理學學說和學派提供瞭最有效的社會傳播途徑。本書結語章對這個建構模式進行解釋,指齣創立新說、提倡講學和建立學派的思想根源和內在動力,源於理學自身的兩個基本訴求,即中晚明理學中普遍存在的對自得之學和道統之傳的追求。陽明學的興起為掙脫經典和權威的束縛,追求自信本心的自得之學提供瞭重要的理論資源;道統論則是理學興起以後,普遍影響士人思想和價值係統最重要的觀念之一。中晚明理學學者的改《大學》、拈宗旨、創新說、興講學活動,既是其學有自得的重要體現,也是其緻力於度越前人、淩駕諸儒,從而直接孔曾宗傳,為一己學說和學派在道統係譜上尋求地位的標誌。

著者簡介

劉勇,1979年生於四川南溪。廣州中山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廣州中山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明代史、中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已在《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新史學》、《漢學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中華文史論叢》等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中晚明思想史研究中的流派
二、立說憑據:《大學》文本與解釋之爭
三、傳播機製:理學的講學活動研究
四、本書的思路、資料與結構
上編理學學說的建構模式
第二章理學宗旨:講學須有宗旨
第一節講學須有宗旨:《明儒學案》的新啓示
第二節講者的強調:須識我立言宗旨
第三節學者的追問:有個宗旨方好用工
小結
第三章立說模式:宗旨源於《大學》
第一節《大學》文本與詮釋變動
一、《大學》:經典建構與文本變動
二、明代提倡古本的先驅:突破與局限
第二節王陽明:《大學古本》與“緻良知”宗旨
第三節方法論啓示:《大學》文本競爭的眾聲喧嘩
第四節李材:《大學》改本與“止修”宗旨
一、李材的《大學》改本
二、“止修”宗旨:李材與《大學古義》
三、補偏救弊與自立新說!
第五節劉宗周:從《大學》提揭宗旨的“餘蘊”
小結
下編學說傳播與學派傳承
第四章從“緻良知”到“止修”:李材講學的轉嚮
第一節追隨者:豐城湖茫李氏的講學曆史
一、豐城湖茫李氏
二、李遂的講學曆程
三、李遂的功業與講學期待
四、陽明學追隨者:李材的早期講學
第二節講學轉嚮:嶺西自主講學與揭齣“止修”宗旨
一、嶺西事功與羅旁大徵之議
二、書院創設與官學興復
三、自主講學與揭齣“止修”
四、小結
第三節宣講“止修”:李材在雲南、鄖陽的講學活動
一、洱海:講學與文教
二、金騰:講學與軍旅
三、鄖陽:講學與兵變
四、李材案:講學、事功與政治
小結
第五章多元理學學說之間的對話與競爭
第一節驚駭:陽明後學的反應
第二節辯難:江右陽明後學的應對
第三節不必強同:許孚遠、萬廷言之諍
一、同年講學知交
二、論學同異
三、《大學》競逐
第四節共識與分歧:止修學與管誌道
第五節由閤而分:止修學與東林學人
小結
第六章學說互動與地域性理學傳統的係譜化:陽明學、止修學的傳播與“閩學”書寫
第一節陽明學與“閩學”
一、明代“閩學”的重續
二、陽明學入閩:馬明衡來學
三、陽明學入閩:聶豹往教
四、陽明學持續入閩
第二節止修學在福建的傳播
一、謫戍途中的講學排場
二、講學與講會:漳州、莆田、武夷
三、進學之途:刻書、日鑒與會籍
第三節止修學與“閩學”的互動:李材與何喬遠之例
一、止修學的批評者
二、汲引與抵製:止修學者與何喬遠的講學交涉
三、《大學》宗旨分歧:“止修”與“誠意
第四節“閩學”係譜化:以幾種“閩學”學譜為中心
一、中晚明“閩學”的係譜化進程
二、清初李光地祖孫對明代“閩學”係譜的重塑
小結
第七章理學脈絡中的學說傳承與學派延續
第一節理學的道統觀念、授受方式與師承關係
第二節謹守師傳:徐即登的講學與督學
一、“止修”之傳:以《大學》為據
二、到處講學:徐即登的講學活動(一)
三、督學與講學:徐即登的講學活動(二)
第三節修正師門宗旨的嘗試:塗宗溶之例
一、修正嘗試:師門宗旨的傳承與變異
二、曆官倡學:塗宗濬的講學活動(一)
三、督撫講學:塗宗濬的講學活動(二)
四、“止修”學與馮從吾:塗宗濬的講學活動(三)
小結
第八章結語:自得之學與道統之傳
一、推陳齣新:變動不居的“經典”
二、學派建構:經典憑據與講學活動
三、自得之學與道統之傳
附錄一:李材《大學古義》版本與內容簡錶
附錄二:江西豐城湖茫李氏南輝房萬平公世係圖
參考書目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17年讀,標記,題目發揮得很好,看得過癮。

评分

現在的事情,曆史上多半發生過。正是時代大變局,信仰缺失時代,思想紛呈,如今之開智派係,曆史上早有參考。

评分

以博論而來吧,劉的水平不止在同輩,哪怕是明代研究界中都屬強力。但這樣的題目始終感覺噱頭大於實際,講學運動研究大緻始於90年代,終於10年代前後,無論是陳時龍還是劉勇,都是其中翹楚,但講學運動如何進入政治?如何集結,如何影響,如何又下達——若是講學不為政治,專立道門,隻做禪宗機鋒,又如何能認為其說搖動天下,朝野為之反復。但這些歸根到底還是模糊的很,大傢可以知道,他們接觸,他們認識,僅此而已。能否說明他們在何種行動上相似,何種觀念上契閤,又如何能令人聚散,不從政治文化史來討論,實難為之。

评分

找時間我要寫個長評好嗎!看瞭四五年的書!

评分

考證細密,說理透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