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与《新青年》批评话语的建构

“骂”与《新青年》批评话语的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哲
出品人:
页数:237
译者:
出版时间:2015-6-1
价格:CNY 32.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949038
丛书系列: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民国文学
  • 博士论文
  • 文学研究
  • 近代文学
  • 现代思想
  • 批评史
  • 文化研究
  • 新青年
  • 语用学
  • 社会批判
  • 现代性
  • 知识分子
  • 话语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一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

《“骂战”、批评与“新旧之争”——论“五四”知识分子言论空间的生成》通过《新青年》、《新潮》等杂志话语形态的考察,探讨“骂”这一文化现象在“五四新旧之争”中的历史意义。全书共分四个部分。探讨“骂”这一话语对“新文学”传统发生的意义及后果。

作者简介

李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信息

导论
第一节 “五四论争史”的建构过程
第二节“论争”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意义及限度
第三节 “骂”作为批评话语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骂”与《新青年》言论姿态的确立
第一节“骂”的历史内涵:同人杂志中的“文人圈子”话语
第二节 反对“折衷”:“态度的明确”与“思想的独立”
第三节 从讨论到“战斗”:以“愤世嫉俗”的方式“移风易俗”
第二章“文学革命”:“骂”与《新青年》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谬种”与“妖孽”:作为“精神趣味”的“旧文学”
第二节 “诲淫诲盗”、“青年良好读物”以及“人的文学”
第三节 虚拟的“双簧信”与“归纳”的“旧文人”
第三章 “骂”与《新青年》的“文化批评”
第一节 “随感录”:“四面受敌”中的“文化批评”
第二节 从文学体裁到文化现象:作为“演出活动”的“旧戏”
第三节 作为“社会现象”的道教与作为“批评话语”的科学
第四章 “骂”、“批评”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论困境
第一节 林纾:“骂詈”式的“卫道”
第二节 《学衡》:“论究学术”与“行批评之职事” 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文学论争集》遗产中发现了作为批评话语的“骂”。从《新青年》到《学衡》,有文坛大佬章太炎与林纾的互骂;有教骈文的黄侃骂散文,教散文的姚永朴骂骈文,待新文学运动时又一道骂起白话文;有同门中的黄侃骂钱玄同:也有同事里的鲁迅骂刘半农,这“骂”是文人风韵和思想活力的鲜活表征。相较于四平八稳的“折中”与“持平”,“骂”在观念需要“开窗”和“破壁”之时,能够发挥矫枉须过正的作用。虽说文学传统拒斥了情绪化的“骂”,认为“骂詈非诗”,但文学批评容纳了“骂”,因为它的即时性与针对性正是解释与评价所需的品质。“骂”先要有“胆”,否则只好噤声;更要有“才”和“力”,否则便只是一阵喧嚣;终究还要有“识”,唯其如此才能立得住骂得赢。当下民间与专业皆行“喷”“捧”之际,批判性的“骂”更显珍贵

评分

本书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文学论争集》遗产中发现了作为批评话语的“骂”。从《新青年》到《学衡》,有文坛大佬章太炎与林纾的互骂;有教骈文的黄侃骂散文,教散文的姚永朴骂骈文,待新文学运动时又一道骂起白话文;有同门中的黄侃骂钱玄同:也有同事里的鲁迅骂刘半农,这“骂”是文人风韵和思想活力的鲜活表征。相较于四平八稳的“折中”与“持平”,“骂”在观念需要“开窗”和“破壁”之时,能够发挥矫枉须过正的作用。虽说文学传统拒斥了情绪化的“骂”,认为“骂詈非诗”,但文学批评容纳了“骂”,因为它的即时性与针对性正是解释与评价所需的品质。“骂”先要有“胆”,否则只好噤声;更要有“才”和“力”,否则便只是一阵喧嚣;终究还要有“识”,唯其如此才能立得住骂得赢。当下民间与专业皆行“喷”“捧”之际,批判性的“骂”更显珍贵

评分

由《新青年》同人的话语实践开辟的“言论空间”尚处于未完成状态,它虽然有着巨大的宽容度和自由度,但在其内部的各种思想、言论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对话关系和交流规则。所以,在“言论空间”的展开终结之后,必然还要经历一个“秩序化”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骂”才与这个它参与开辟的“言论空间”产生了极为紧张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青年》的读者才会批评“肆口侮骂”的言论形态破坏了“自由讨论学理”之权利。(228)

评分

本书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文学论争集》遗产中发现了作为批评话语的“骂”。从《新青年》到《学衡》,有文坛大佬章太炎与林纾的互骂;有教骈文的黄侃骂散文,教散文的姚永朴骂骈文,待新文学运动时又一道骂起白话文;有同门中的黄侃骂钱玄同:也有同事里的鲁迅骂刘半农,这“骂”是文人风韵和思想活力的鲜活表征。相较于四平八稳的“折中”与“持平”,“骂”在观念需要“开窗”和“破壁”之时,能够发挥矫枉须过正的作用。虽说文学传统拒斥了情绪化的“骂”,认为“骂詈非诗”,但文学批评容纳了“骂”,因为它的即时性与针对性正是解释与评价所需的品质。“骂”先要有“胆”,否则只好噤声;更要有“才”和“力”,否则便只是一阵喧嚣;终究还要有“识”,唯其如此才能立得住骂得赢。当下民间与专业皆行“喷”“捧”之际,批判性的“骂”更显珍贵

评分

由《新青年》同人的话语实践开辟的“言论空间”尚处于未完成状态,它虽然有着巨大的宽容度和自由度,但在其内部的各种思想、言论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对话关系和交流规则。所以,在“言论空间”的展开终结之后,必然还要经历一个“秩序化”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骂”才与这个它参与开辟的“言论空间”产生了极为紧张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青年》的读者才会批评“肆口侮骂”的言论形态破坏了“自由讨论学理”之权利。(22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