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

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趙靜蓉
出品人:
頁數:292
译者:
出版時間:2015-11-1
價格:CNY 3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5396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記憶研究
  • 社會學
  • 身份認同
  • 文化
  • 記憶
  • 社會科學人文
  • 文化記憶
  • 文化記憶
  • 身份認同
  • 曆史傳承
  • 社會建構
  • 集體記憶
  • 文化認同
  • 民族精神
  • 文化研究
  • 記憶理論
  • 社會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人類曆史上,“我”的發現,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和主體的“我”的誕生,或許是最具創造性也最具解構性的行為。但“成為我”是一項永遠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規劃和記憶工程。在充滿衝突與斷裂的多元社會,作為一種樸素的認同,記憶或許可以為我們維護自己的身份、維持自我之連續性提供一臂之力。

基於此,《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關注融匯於日常生活之中的記憶,談及瞭流動時代中人們的記憶危機,記憶的“真”、“善”,“是與非”,“公域”和“私域”的演變,與身份認同的正負相關關係等。書中既有對記憶的範式、身份的構建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建構和反思,又有對《顧頡剛日記》、帕慕剋《純真博物館》和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讀,嘗試剖析並解答記憶的相關疑問,是目前國內社會記憶理論研究的開創性專著。

"

著者簡介

趙靜蓉,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方嚮為西方文論與文化研究,主要講授外國文學史、西方文化導論、英美文學、20世紀西方文學等課程,獲暨南大學第二屆本科課程全英語教學競賽優秀奬,是廣東省高等學校第四批“韆百十工程”校級人纔培養對象。在《社會學研究》、《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級項目2項、校級項目4項。著有《抵達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現象研究》、《懷舊:永恒的文化鄉愁》等,主編有《記憶》一書。

圖書目錄

導論
一、作為日常生活的記憶
二、關鍵詞梳理:後現代理論、文化記憶、身份認同
三、流動的社會、記憶和身份
第一章:記憶、記憶文本及其與真實性的關聯
一、記憶與符號敘事
二、曆史的記憶化書寫
三、記憶的邊界與危機
第二章:記憶的倫理學與情感政治
一、創傷記憶的文化錶徵
二、中國記憶的倫理學嚮度
三、政治道德對記憶的規約及其現實路徑
第三章:全球化的記憶生産
一、全球化的話語
二、記憶研究的復興
三、啓濛與創傷:全球化記憶的兩種類型
第四章:作為一種現代癥候的認同焦慮
一、歸屬感的缺失:公域與私域間的區隔
二、“我是誰?”:微觀的個體與永恒懸置的身份
三、含糊曖昧的“他者”
第五章:記憶之於身份認同的有效性與閤法性:救贖抑或陷阱?
一、帕慕剋的純真博物館
二、迷失於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慮與文化安全
結語:成為“我”:一項永不停止的身份規劃和記憶工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後現代語境下,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是何關係:如何“成為‘我’”的問題。此著應是國內學界在現今“記憶研究”脈絡的開創性作品吧。記憶理論涉獵寬廣而不至龐雜,導論至第三章當做記憶研究的入門背景知識挺好。遺憾是,文化記憶、身份認同、文本與“真實性”(或說社會脈絡)間似未能流暢地“兜起來”。

评分

通俗易懂,可讀性強,且讀起來富有趣味。

评分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8】

评分

後現代語境下,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是何關係:如何“成為‘我’”的問題。此著應是國內學界在現今“記憶研究”脈絡的開創性作品吧。記憶理論涉獵寬廣而不至龐雜,導論至第三章當做記憶研究的入門背景知識挺好。遺憾是,文化記憶、身份認同、文本與“真實性”(或說社會脈絡)間似未能流暢地“兜起來”。

评分

文化研究一言難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