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
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最大,也可能最为彻底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草览"小书",时间之旅,意犹未尽,五味杂陈。吾辈的方向和道路竟是也真是如此盛大和艰难。"融入世界未来的共同文化,使其内涵更丰富,更开阔: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宏图大业",这样的预判很有一番道理,是有前瞻性的,有远见的。 然而,如何实践这样一条道路,能够至少不误入歧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外”模式,这种内—外模式的不断转化,引起很多问题,除了政治(王朝、政府、帝王)之外,至少还包括疆域(边界移动—民族国家之建立)、族群(胡汉分野—融合冲突的民族)、文化(逐渐同一—三教合一的信仰)、观念(华夷之辩—走向全球及现...
观点不难懂,只是不知道深度耕犁的历史细节能否支撑如此宏观的叙事。
评分以内-外,我者-他者,贯穿的迷你中国通史。
评分以“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为基本思路,梳理中国历史上相互认知的转变——从社会认知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谓极具启发;中国何以为中国?
评分以“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为基本思路,梳理中国历史上相互认知的转变——从社会认知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谓极具启发;中国何以为中国?
评分由于是演讲稿内容扩充而来,很多人觉得浅了,可以当“简史”读。你如果对中国历史有相当的了解,当然可以说内容浅显了,但对于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许多话背后,其实都足以让你找来许多书做延伸阅读,这样做也不无好处。“我——他”的关系,就是要避免走向威权和绝对的权力。多元,融合,才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