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
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最大,也可能最为彻底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虽说“我者”和“他者”本身就值得商榷,因为在各自的内部其实很难是同质的,而这样的称呼又恰恰容易误导读者。但放在一种动态的结构解释中,还是能比较清晰地展现行动者对于环境的变化作出的倾向上的不同反应。只是行动者的反应并非完全随外部因素而动的,如何恰到好处的...
评分我者与他者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可以下至市井上至哲理的话题,可惜许先生野心太大,从上古谈起,气力太小,区区一百多页,结果既没有深入,也没有浅出,了然无味地炒了炒冷饭而已。 许先生还是要多用些力气,把基本功作得更扎实一些吧,即便是一本学术通俗书,也要认真...
评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外”模式,这种内—外模式的不断转化,引起很多问题,除了政治(王朝、政府、帝王)之外,至少还包括疆域(边界移动—民族国家之建立)、族群(胡汉分野—融合冲突的民族)、文化(逐渐同一—三教合一的信仰)、观念(华夷之辩—走向全球及现...
评分许老找了个很特别的角度成书,搭建了一个分析起来很“高档”的论述框架,一举囊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点点滴滴和日日夜夜。话说,台湾的历史学者总喜欢“立说”,搭建自己的历史框架,然后把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往自己的框架上硬拉,这种做法实在是不敢苟同。 但总觉的近...
评分我暂以为:天子,应秉天命而治,其德行应与天道合一,执天命而施仁政。失德之王室,失命于天,理应被另一德者所承…… 许先生在本书中谈及中国历代的中央与地方、核心与边陲、内与外所形成的“我者与他者”在地域、文化、行政、军事、商业、信仰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薄薄的一本...
基础知识缺乏,读此类著作确实吃力,难以取得深刻的理解和启示。
评分挺薄的小书,讲得很概括,但解答了一些之前的疑问: 我们现在学的历史是汉人的历史,会觉得当年是在抗击匈奴、觉得满清是外族,那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中国话语下,现在满人、匈奴的后裔怎么看待历史教育;为什么当年国民党要更加“华丽”;为什么在审美上我们不再认同大农村地区传统审美,而认为有点土气?不认同,出于”我者”与“他者”的对立;而感到疑惑,是因为“我者”与“他者”的关系在不断反转、发展。
评分一本很大气的小书
评分这本书的版本实在太多,但内容而言,不过老生常谈罢了。有三点启发:元代把欧亚大陆连起来,而清代则把君臣变成主奴,共产党取胜的秘诀则在于夺取了农村基层。
评分一本很大气的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