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
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最大,也可能最为彻底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我暂以为:天子,应秉天命而治,其德行应与天道合一,执天命而施仁政。失德之王室,失命于天,理应被另一德者所承…… 许先生在本书中谈及中国历代的中央与地方、核心与边陲、内与外所形成的“我者与他者”在地域、文化、行政、军事、商业、信仰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薄薄的一本...
评分一口气读完,畅快至极。这样的视野,这样的探索,这样的文字,除了痛快,难有别的描述。 中国在今天的世界里,身份是什么? 这个问题,国关学界这几年也开始热烈讨论,但就事论事而已,偶尔能追溯到朝贡体系,已属不易。 许倬云的书,从夏商周开始。先是中国的中国,然后是亚洲...
评分读书要找准定位,此书作为一份补写了一二的讲稿,自不能以专著苛责,有观点似待商榷(如明朝防备帖木儿而下西洋云云),有些言语似嫌苛烈(很显然许先生对清朝极无好感,对其论述有点“新清史学”的影子,但又摆脱不了“满清”的定见,当然,这大概是为了服务于“我者与他者”...
评分时下学者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已多有议论,有关“经验是什么”、“模式是什么”的总结与争鸣蔚为大观,围绕着中国有何特殊性有何普遍性,各门各派聚讼不休。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中国是什么?”身为史学家的许倬云学贯中西,精研古史又常...
评分作者试图以一本小小书理清中华五千年内外变化流转的脉络,立意引人注目,但是终究没有实现。并不是说作者功力不够,作者乃是大师,晚辈哪敢班门弄斧,只是篇幅所限,许多东西只能浅尝辄止,读起来不痛快,不通透,许多章节就像是刚开了一个序篇,后面什么却都没有。所述内容庞...
观点不难懂,只是不知道深度耕犁的历史细节能否支撑如此宏观的叙事。
评分以“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为基本思路,梳理中国历史上相互认知的转变——从社会认知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谓极具启发;中国何以为中国?
评分以“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为基本思路,梳理中国历史上相互认知的转变——从社会认知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谓极具启发;中国何以为中国?
评分国民政府通过与割据势力结盟整合中国,只做到了高层,抗战留下沦陷地的权力真空,共党建构了广大内地农村的权力机制。互联网是新时代抽取人头税的渠道,所以互联网也是革命。集权结构失去互动和调适能力。
评分虽然是大的历史架构勾勒,但深度感觉不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