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舆论导向如何变化,无论朱可夫被揭露出什么缺点(比如专断、蛮横、粗暴、虚荣),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朱可夫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军人。在战乱的年代中,他竭尽全力,挽救苏联于崩颓;在纳粹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嚣张时,他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朱可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伟大将军,打败希特勒的英雄,他显赫辉煌的战功以及略带悲情的结局作为传奇,将永远彪炳史册。
如今时移世易,再回首当年,会发现,许多曾经感觉雾里看花的往事正变得逐渐清晰。《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的两位作者让·洛佩兹、拉沙·奥特赫梅祖里力图钩沉尘封的历史,为世人展现一个真实的朱可夫,因此翻阅并比对了大量苏联解禁档案资料,以及各方珍贵的历史材料,全力展现朱可夫完整的一生,揭示了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但也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
让·洛佩兹,是《战争与历史》杂志的创刊者及主编,曾出版过一系列讲述苏德战场的著作,其中包括《库尔斯克:毁灭德意志国防军的四十天》《红军的伟大和苦难》等。
拉沙·奥特赫梅祖里,为前外交官及《战争与历史》杂志编委。他精通俄语、格鲁吉亚语、英语和法语。与苏联社会的广泛接触使他得以了解苏联人对朱可夫的看法和评价。
从这本传记可以看出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这本最好之处是这是别人写朱可夫的传记,而不是自传,因此书中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出于对二战“解放者”和东线作战的崇敬,两位作者无疑将朱可夫这位战争大师置于二战史中十分靠前的位置。应该说这...
评分 评分1941年 6月22日,德国三大集团军入侵苏联。 1941年7月中旬,苏联164个师中,有89个师被德军部分或全部消灭。 1941年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冯•博克率领180万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黑云压城,莫斯科陷入恐慌。 而此时,斯大林下达了红场大阅兵的命令。 1941年11月7日清晨,...
评分从这本传记可以看出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这本最好之处是这是别人写朱可夫的传记,而不是自传,因此书中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出于对二战“解放者”和东线作战的崇敬,两位作者无疑将朱可夫这位战争大师置于二战史中十分靠前的位置。应该说这...
评分翻译的语言风格不太适应,编辑校对错误偏多。对了解朱可夫其人及二战苏联军事政治决策有帮助。
评分作者对一个现代军事统帅的三大王牌(个人军事素质、战争的本质的精确认识、进入政治决策核心层)很清楚,作者说朱可夫没曼斯坦因足智多谋,他手段粗糙,视野狭隘,打胜一场战役也没法扩大战果,个人军事素质不如曼,但后两张王牌却让他不会输,战争本质上他知道对纳粹的战争是民族战争,民族主义将决定在希特勒斯大林中间的非俄罗斯民族立场,以这些中间势力来决定德军进攻是停滞或上升,希特勒的种族立场让中间民族不再视德军为解放者,打下的东欧领土不再是德军后勤地,在苏联展开斯拉夫民族主义宣传攻势后,希特勒像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最后是斯大林欣赏朱可夫的作风,让他有对战争的总体规划权,而曼是德国三大元帅里对希特勒最没好感的一位,希特勒也不喜欢他,曼对帝国整体布局了解不多,政治失败的曼也就无力继续战争这个延续政治的手段了
评分我靠!这谁啊,把张老师名字打错了!!!
评分多少士兵的鲜血抛洒在异国的土地上! 他又是否为此感到悲伤? 他是否还能回忆起那些平民死在白色被褥的床上?彻底遗忘 若在地狱相见,他会如何回答? “我当时在打仗。”
评分5星。西方对朱可夫元帅的传记。朱可夫,生硬、暴躁、虚弱、渴求荣耀,也是个正直勇敢的人。唯一不怕斯大林,敢于直言。军事天才,苏俄里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战争方式方法,并带领苏军将领,在大清洗后又逐步从战争中锻炼出来走向舞台。从只知道“进攻进攻”,到懂得“防御、进攻相结合”,知道“纵深战略”。重视细节,要求下属极其严格,纪律性极强,对待不听命令甚至临阵脱逃的人,跟斯大林一样毫无人性地枪毙惩处。 另外,它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传记,也是那个时代苏俄的一个背景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