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尔·萨特著沈志明编译的这部自传《文字生涯》是别出心裁、洗旧翻新之作,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作者独辟蹊径,不以叙述悲欢离合、时运兴衰的经历取胜,而把笔墨集中在自身内心的追求和心迹的剖白上,多层次地抒写自己潜在的心声。萨特的著作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参错,博大精深,文字又艰深晦涩,令人望洋兴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文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一生著述宏富,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文学作品有《自由之路》《恶心》《墙》《苍蝇》《恭顺的妓女》等。1964年因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拒绝领奖。
萨特在《词语》中追述过他是如何从词语本身,从文学想象的过程里建构起自己的作家身份。那些稚嫩的想法在每个有文学梦想的人的身上依然存在。或许可以说知识分子的武器除了纸笔并无其他。而正是在它们的扶持下,作家主体可以潜入文本中,展现自己所梦想的一切。但无法否认的是...
评分译的真好,把反讽的味道都译出来了。 字里行间萨特嘲讽了自己年少的无知和轻狂。 文学在他生命中曾是芝麻开门,是把握世界,解放自己也挽救人类的法宝。写作该小传时,晚年的萨特已经对这种“以笔为剑”的志气很悲观。 “文学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P.219
评分向“词语”挑战 萨特的童年,内有一些章节令人发笑,比如发型和鬼脸。 是否人们都很相似,不过大师确实更早熟一些。相比于萨特的小说,这本自传更适合消遣。 真实于否,难于追究。但他很像我们身边的那些自嘲勇士,的确有这样一类人,在坚不可摧的自信中谈及自我,用词犀利,...
评分正好一周,读完了萨特的《文字生涯》,算是悄悄推开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大门,探进头去,好奇地张望了一番。这本书虽说是他的自传,并不是生活的记录,而是对童年的记忆和文学心路的自我疏理。本想探究他与波伏娃的情感经历,可他除了家人以外,只字未提。 自出生就觉得是个“多...
评分译的真好,把反讽的味道都译出来了。 字里行间萨特嘲讽了自己年少的无知和轻狂。 文学在他生命中曾是芝麻开门,是把握世界,解放自己也挽救人类的法宝。写作该小传时,晚年的萨特已经对这种“以笔为剑”的志气很悲观。 “文学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P.219
有些写自己家庭的其实有点尴尬。 这种执着啊,还挺令人,悚然的。 我来到世上不是忘了享乐,而是为了清账。 我最好的书是我现在写的书,然后才是刚出版的书...明天写得更好。 文化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
评分与众不同的回忆录,用自己现在的成熟思想来为童年的回忆作注,因此讲的多为反思而非童年见闻。发现自己跟萨特在很多地方都像,比如童年跟自己玩左右互搏的游戏、童年具有虚荣心的幻想、对于作家价值的肯定、对于人生和死亡(不朽)的意义的理解等等,只不过他比我聪慧了好些年,这当然也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萨特到了人生末尾回看来路时,会怎么评价自己。总之一句话,路还很长,萨特走过的路,也是我正在踏上的征程,就一往无前地进发吧。“今天,我认识到他们是对的,因为他们全盘接受我们的生存状况,包括焦虑状态在内,而我选择高枕无忧,事实上我真以为自己永垂不朽哩。我预先把自己放在死者的地位,因为只有死者才享受永垂不朽。”
评分赞美译者!30年前的翻译丝毫未见过时感。(注释没有原文算是译本的通病)发现萨特母亲的堂兄弟得过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本文字生涯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说体自传【词语】。p25过分喜欢孩子和畜牲,其实是厌恶人类。p152我的现实生活很可能永远是双重的虚假,只是不断互相交替罢了。p215我来到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账。硬要自己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周而复始。p247崇尚美德的习性导致我喜爱丑八怪。p223三十世纪的一个金发少年通过一本书观察我,在他看来,我弄虚作假,生造一些双关意义的词语抛给读者。
评分早读萨特最后一部自传作品《文字生涯》,出版的当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履行他说的,我写作我存在,一直写到双目失明。
评分翻译很好,比起《苍蝇》《恶心》《死无葬身之地》这本应该是萨特最好读好上手的书了,读整本的内心戏是:小萨特真的是可爱他妈给可爱开门,可爱到家了(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