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万神殿堂》是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原载于《读库1303》。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马建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采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
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本书初版于2015年,现已售罄。现在的版本是2018年9月加印版。
王南,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著有《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三册,与他人合著)、《古都北京》、《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及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农禅寺:水月》(与袁牧合著)、《乌镇剧院:并蒂》(与袁牧合著)等。
我会去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大力推荐,朋友与我相识十几年,脑洞清奇与灵魂的趣味性,无见出其右者。但我从没听她称谁为男神过,没想到这本书的作者王南却入了她的法眼。这本《万神殿堂》是王南建筑系列小册子合集中的一本,它从建筑学、美学、艺术、历史等各种角度,介绍以万...
评分 评分教堂、浴场、角斗场、广场、神殿……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安放着我们的安全感与野心,恐惧与渺小。我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在于,作者可以将古罗马建筑之美的内在逻辑和文化渊源以学术眼光、科普方式和文学笔触描摹出来,让人在阅读中享有知识的充盈与精神的升华。 作为非专业建筑爱...
评分作者用很优美的语言,简单地勾勒出了,古罗马建筑,希腊与罗马的二重奏,以及由此达到的一个巅峰——万神庙——的整个建筑演化历程。 我最跟兴趣的,有两点,一点是当中讲到的,建筑中的艺术元素,以及材料技术的进步元素,对于建筑的重大影响。而作者写道,万神殿是”建筑中的...
评分讲述了罗马的典型建筑——歌剧院、角斗场、巴西利卡、广场、浴池、万神庙。 讲述希腊建筑更像是雕塑,到罗马时,建筑才开始注重形制和空间——罗马建筑的理念。 混凝土的发明使大型建筑不再受石块的限制——罗马建筑的材料革新带来创新。 万神庙的形制衍生了后市的万神庙子孙,...
200页不到的篇幅梳理了古罗马与希腊建筑的源流与影响,拱券式与柱式作为这两种的风格基础,被古罗马人发展出了券柱式与巴西利卡,对至今的建筑都有深刻影响。还有火山灰的罗马混凝土成就了43.2米的万神庙拱顶跨度,直至近2000年后才被超越。还有,作者描绘的古罗马人创造的空间建筑,在万神庙的内部达到了极致的崇高,期待有一天感同超越美的崇高感。还有令人惊讶的世代罗马人,能够为世人留下如此多建筑的美好遗迹。
评分文字不足以描绘的建筑
评分手感上佳,行文流畅,读完各种想去罗马!
评分短短几万字,就勾起了我对罗马对意大利的无限向往,可以熟练地分别多利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清晰地认知了罗马建筑与希腊建筑的渊源和相互融合的“双主题”(高贵的单纯与静穆对伟大),希腊是雕刻的外在和谐美,而罗马更注重内在空间的宏伟和创构,是混凝土筑就的罗马而非大理石的罗马,独创性的拱卷。仅从纸页间就被万神庙深深震撼,久久不能移目。歌德感叹“一个人如果看到了罗马,他就看到了一切。”,我则感叹,一旦想试图了解罗马,才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无知渺小,而一旦沉浸其中,便久久不愿上岸。旅行名单上又多了新的一站。
评分在知乎上读铭蔚老师关于万神殿的答案,对它开始有兴趣。看到读库出版这个题材的书,没犹豫就下单了。这本书里也聊了同样的问题,下雨天那个大洞怎么办呢?作者比铭蔚老师感性多了,聊了崇高和壮美,聊了辉煌与颓败,可关于下雨天的大洞就寥寥带过。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铭蔚老师的分析。但作者文笔非常赞,清晰、简洁、克制,即使真正关于万神殿没说上两句,我还是很喜欢这本小书。它让我对古罗马、古希腊更感兴趣了。恩建筑人写的东西还真的都不赖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