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第八卷)

新史学(第八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孙江 主编
出品人:
页数:289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
价格:6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104318
丛书系列:新史学
图书标签:
  • 史学理论
  • 社会史
  • 记忆研究
  • 记忆
  • 新史学
  • 历史
  • 孙江
  • 论文集
  • 新史学
  • 第八卷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现代史学
  • 史学理论
  • 历史哲学
  • 社会科学
  • 学术研究
  • 史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有四个主题:“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 、“殖民·后殖民记忆”,共收录了11篇论文,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均面对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历史是如何被表象之问题。

作者简介

孙江,东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近代社会史,思想史。

目录信息

序言:在记忆与忘却之间
唤醒的空间
重审中国的得与失:作为集体记忆的圆明园
序言:圆明园现象
圆明同记忆的研究方法
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回望圆明园
结论:圆明园,曾经与未来的事物
魂归何处?——围绕秋瑾的记忆博弈
性别之争
私人记忆之争
公共记忆之争
记忆场域之争
结语
民国时期孙中山漫画的政治讽喻
说鬼
造神
讽人
异星:牛哥与1950-70年代台湾的政治漫画
小引:独特的牛哥
应时而生的“牛伯伯”
作者经历与自我形塑
迁居、战争与身份认同
美援与农复会工作
报纸托起的明星
心战
源流、困境与对策
结语
记忆之觞
灾害记忆图式与社会变迁——谁的唐山大地震
康熙十八年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记忆框架
大众传媒图式下的灾害记忆
结论
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
唤起的空间
罪与罚
名与节
善与恶
结语
记忆中的历史
从时间的差序到空间的差序:晚清民国时期的“西来说”
引言
欧州的西来说
日本的西来说
国粹派的西来说
从时间差序到空间差序
民国时期西来说的特色
结语:民族国家本位的世界体系
历史三昧:康熙帝与明孝陵的故事
前言
“满汉”与”古今”:历史作为权力的道具
“兴亡”与“治乱”:历史作为理智的源泉
“英主”与“圣君”:历史作为价值的标尺
结语
双重身份下的记忆纠缠——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与南京灵谷寺
筹备与建造
空间的形态与意义
祭祀仪式与革命记忆
游览胜地之“灵谷深松”
结语
殖民·后殖民记忆
中国英雄的日本化——日本殖民话语中的国姓爷
引言
日本化的过程和特征
作为历史人物的国姓爷
江户时代的国姓爷及其形象的日本化
国姓爷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的作用
国姓爷成为日本神明及其内涵的矛盾
余论
南诚残留中国日本人话语——以电视纪录片为题材
记忆·表象的媒体
错综复杂的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的政治学
征稿启事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

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

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

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

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所记住的”,但是这份记忆如何被重新唤起,重新唤起的是否是它的本来模样,这是需要思考的。这篇文集收录的记忆研究内容很具有现实意义。如关于唐山大地震、灵谷寺、圆明园,当政治进入而赋予其特定记忆框架使之成为集体记忆建构时,便很难满足个人的记忆心理需求。如南京安全区时期的陶保晋,当个体记忆面对集体记忆排斥时,个人便会在历史上处于“失声”状态。想必口述史的作用也是因此而受到重视。

评分

怎么感觉孙江文在结尾处说反了,将过去“现在化”不是记忆研究的本质主义叭...

评分

孙江大神的文章考据颇为严谨,背后的人性关怀更令人感动。全书所用的方法学基本涵盖了记忆研究的几个面向。除了扬埃斯曼文化记忆学之外基本都有涵盖。第一、二篇是阿布瓦赫的应用,第三篇则可以算是图像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叉,之后还有记忆之场创伤记忆记忆记忆改写。比较关注的是文化交涉与记忆的交叉(西来说)和满洲记忆。不过部分篇什有错字

评分

无论是方法还是题材都有相当大的突破,整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当国家权力全面而深入的渗透到私人记忆中时,会发生什么?某一种记忆会被固定、强化,最终上升为全社会的集体意义并延续下去,比如今天的汶川大地震纪念。

评分

非专业人士,冲着傅安宁的圆明园看的。孙江的序言概说了历史与记忆研究的几个面向,但所引用的西方理论与材料总有些龃龉,或只引用一半戛然而止,许是译本语言所致,令人云里雾里。(抓其大要,莫问细节——来自弱鸡的提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