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有四个主题:“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 、“殖民·后殖民记忆”,共收录了11篇论文,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均面对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历史是如何被表象之问题。
孙江,东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近代社会史,思想史。
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评分读完孙江教授的文章《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清晰地感受到抗战期间沦陷区人们的挣扎痛苦和无奈。或许,我们都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撤退到大后方的,总有人不得已在日本的铁蹄下苟延残喘。但是,我们也要对这些在沦陷...
“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所记住的”,但是这份记忆如何被重新唤起,重新唤起的是否是它的本来模样,这是需要思考的。这篇文集收录的记忆研究内容很具有现实意义。如关于唐山大地震、灵谷寺、圆明园,当政治进入而赋予其特定记忆框架使之成为集体记忆建构时,便很难满足个人的记忆心理需求。如南京安全区时期的陶保晋,当个体记忆面对集体记忆排斥时,个人便会在历史上处于“失声”状态。想必口述史的作用也是因此而受到重视。
评分怎么感觉孙江文在结尾处说反了,将过去“现在化”不是记忆研究的本质主义叭...
评分孙江大神的文章考据颇为严谨,背后的人性关怀更令人感动。全书所用的方法学基本涵盖了记忆研究的几个面向。除了扬埃斯曼文化记忆学之外基本都有涵盖。第一、二篇是阿布瓦赫的应用,第三篇则可以算是图像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叉,之后还有记忆之场创伤记忆记忆记忆改写。比较关注的是文化交涉与记忆的交叉(西来说)和满洲记忆。不过部分篇什有错字
评分无论是方法还是题材都有相当大的突破,整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当国家权力全面而深入的渗透到私人记忆中时,会发生什么?某一种记忆会被固定、强化,最终上升为全社会的集体意义并延续下去,比如今天的汶川大地震纪念。
评分非专业人士,冲着傅安宁的圆明园看的。孙江的序言概说了历史与记忆研究的几个面向,但所引用的西方理论与材料总有些龃龉,或只引用一半戛然而止,许是译本语言所致,令人云里雾里。(抓其大要,莫问细节——来自弱鸡的提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