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

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陸胤
出品人:
頁數:402
译者:
出版時間:2015-1
價格:56.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241509
叢書系列:學術史叢書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學術史
  • 張之洞
  • 近代史
  • 晚清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陸胤
  • 政教關係
  • 文教轉型
  • 曆史演變
  • 製度變遷
  • 文化發展
  • 社會結構
  • 思想演變
  • 教育變革
  • 存續機製
  • 轉型路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文化本有文史傳統,而自史學群起藉法於社會科學之後,這種傳統已日趨而日益凋零。我與陸胤至今沒有見過一麵,讀其文字而受到打動的,是他齣自文學專業而沉潛於晚清史事,並在後生一輩裏少見地能夠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視史學為社會科學所睏之後,保留在陸胤筆下的文史傳統能給人以一種親切感。(楊國強)

以往學界討論學術轉型,多偏嚮於“在野”的知識精英,近年亦開始留意朝廷的舉措。本書專力考察張之洞及其周邊的學人群體,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撫對士林社會的實在影響,更因督撫地位的上下勾連,使得其所描畫的近代中國學術文化轉型圖景更為完整。(夏曉虹)

* * * *

隨著晚清“內輕外重”局麵的形成,督撫集團依托固有學術傳統與行政資源,在學風引導、學製厘定、機構建設、輿論控製等方麵作用顯著。清季張之洞任督撫時期,憑藉自身的“清流”背景與學術威望,在其周邊形成瞭以“清流”士人為核心的學人圈子。他們未必具備趨新學者的超前意識或專業精神,卻善於將外來新經驗製度化、常識化、普及化,使其更易為士林社會及政教體製接納。

本書強調張之洞作為政治庇護人、學術贊助者和交遊組織者的角色,進而討論這種“政教閤一、官師不分”的自我認同,如何作用於學術組織與學製規劃。正是通過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遊,同光之際“清流”的學術傳統纔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續發揮作用;“清流”士大夫執著的義理、學理,纔有可能充實到以器物為主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之中,成為康、梁等趨新人士意見的先聲。

利用詩文集等常見史料與張之洞檔案等未刊資料互證,本書以人物的交遊群體為考察單位,期待能將近年日益倚重社會科學的學術文化史研究還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種帶有人物麵目、人文感覺、人情況味的學術史。

著者簡介

陸胤,江蘇蘇州人,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近代中國文學及學術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先後在該係獲學士(2005)、博士(2011)學位,專業為中國古代文學;2008-2009年間,在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留學。曾在《中華文史論叢》《國學研究》《文學遺産》《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近期感興趣的論域包括:1、近代文學變遷與教育轉型;2、清代詩文流變與學術史;3、晚清士大夫群體研究。

圖書目錄

《學術史叢書》總序//陳平原
序一//夏曉虹
序二//楊國強
緒論
一、“自上建之”:另一種近代學術
二、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遊
三、先行研究及其趨嚮
四、論述方法及架構
五、行文凡例
第一章 清流浮沉與學術升降——張之洞學人圈的聚集
一、同光之際的京師學風
二、作為門麵的“清流”
三、“為爾籌歸計”
四、從“洋務”到“正學”
小結
第二章 經古學統與經世訴求——督撫興學傳統的近代調試
一、從經古書院到官書局
二、廣雅書院與經古學統的衍化
三、兩湖書院學術之爭
小結
附錶1 張之洞督粵期間廣雅書院課題
附錶2 張之洞督鄂時期的書院教習
第三章 以新學製含納舊學統——學製醞釀期改造經史之學的努力
一、《江楚會奏》的摺中基調
二、作為“普通學”的經史
三、“宗經”還是“重文”
小結
附錶3 戊戌、辛醜間吳汝綸、張之洞“中學書目” 之比較
第四章 癸卯學製與拒俄學潮——光緒二十九年在京參與學務考
一、援引張之洞參畫學務之議
二、辛醜至癸卯間的京師大學堂
三、拒俄學潮與張之洞會商學務
四、學科之爭
小結
第五章 從“同文”到“國文”——對日本經驗的迎拒
一、“亞細亞主義”與張之洞係統親日取嚮的發端
二、“東文”途徑的展開
三、戊戌政變後對日感情的變化
四、“日本文體”與“國文”
小結
第六章 “追三元”與“哀六朝”——詩學酬唱的政治隱寓
一、幕府酬唱與“三元說”
二、聲音與世運
三、為“清流”招魂
小結
附錶4 戊戌、庚子間武昌士人交遊錶
餘論:結名臣之局
一、政教·道器·體用
二、與“國粹”思潮的交集
三、學人圈的流散
附錄:張之洞學人圈名錄(1884 -1907)
徵引文獻
後記
作者小傳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原载2015年3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时有删节) 谈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张之洞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瞩目的人物,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更多地被定位为政治家而非学者。然而,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的理解,即把学术视为一种职业化的知识活动,但...  

評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应先明了中西政治学理念的一个关键差异:西方政治学重视通过法律或执行权来进行统治(无论统治者是君王还是人民),但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却可能将这种理念视为“霸道”,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某种“政教合一”的观念,在这种对政治的特殊理解中,政治的主要内...  

評分

(原载2015年3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时有删节) 谈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张之洞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瞩目的人物,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更多地被定位为政治家而非学者。然而,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的理解,即把学术视为一种职业化的知识活动,但...  

評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应先明了中西政治学理念的一个关键差异:西方政治学重视通过法律或执行权来进行统治(无论统治者是君王还是人民),但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却可能将这种理念视为“霸道”,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某种“政教合一”的观念,在这种对政治的特殊理解中,政治的主要内...  

評分

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绪论 “自上建之”:另一种近代学术 清季民初,内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更看重出自晚近“清流”或督抚幕府系统的盛昱、沈曾植、缪荃孙、郑孝胥、陈三立、杨锺羲、柯劭...

用戶評價

评分

筆鋒深微是為一,眼光老辣是為二,文質深廓是為三,近半年所讀最能錶率一書。

评分

政教與文教還是比較抽象,如果能夠清晰定義一下比較好,以張之洞及其知識分子圈的視角來關注晚清民國的政治文化變革。如果從政治史的角度,那麼就要追問晚清藩鎮與中央的關係,如果從文教問題,那麼張之洞一手策劃的晚清教改。這部思想史不再糾結文本與文本之間的思路關係,而更關注政治、文教的變革的曆史,有點走餘英時的路子。不過,個人認為主題還是顯得稍微散瞭。本書三個主題張之洞的圈子、晚清政改、文教改革,都是很大的話題,每個都足以作為論文主題。

评分

醇厚傑齣,一夕讀畢。能看齣來的好處:一掃治近代史者往往沒文化的觀感,腳注解釋真能用上陳、周詩史互證、讀破隱語的方法,而且不費力又妥帖;在張之洞文人圈中似極推許瀋曾植,論文寫得也一樣“用心深而下筆謹嚴”;用理論處大抵不動聲色而深有會心;材料豐富搜檢之勤不待言;似能給民國學術史研究者提示大勢和寫法;連後記都值得一讀。可惜自己對材料太生,剪裁妙處略無窺見。

评分

一齣山就很強悍的學者,陳傢洛來的

评分

這本書真的應該給五星,近年近代史領域最好的博士論文,沒有之一。難得有專著的整體感,而且作者沒被史料牽著走,把自己的敘事構建起來瞭,也就相應的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問題意識和切入角度。張之洞(乃至整個清流群體)與新政改革的思想脈絡之間的關係梳理得尤其清楚,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