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陆胤
出品人:
页数:402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
价格:56.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41509
丛书系列:学术史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学术史
  • 张之洞
  • 近代史
  • 晚清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陆胤
  • 政教关系
  • 文教转型
  • 历史演变
  • 制度变迁
  • 文化发展
  • 社会结构
  • 思想演变
  • 教育变革
  • 存续机制
  • 转型路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文化本有文史传统,而自史学群起借法于社会科学之后,这种传统已日趋而日益凋零。我与陆胤至今没有见过一面,读其文字而受到打动的,是他出自文学专业而沉潜于晚清史事,并在后生一辈里少见地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视史学为社会科学所困之后,保留在陆胤笔下的文史传统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杨国强)

以往学界讨论学术转型,多偏向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亦开始留意朝廷的举措。本书专力考察张之洞及其周边的学人群体,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在影响,更因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其所描画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图景更为完整。(夏晓虹)

* * * *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

本书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才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士大夫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利用诗文集等常见史料与张之洞档案等未刊资料互证,本书以人物的交游群体为考察单位,期待能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种带有人物面目、人文感觉、人情况味的学术史。

作者简介

陆胤,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该系获学士(2005)、博士(2011)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2008-2009年间,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留学。曾在《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近期感兴趣的论域包括:1、近代文学变迁与教育转型;2、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3、晚清士大夫群体研究。

目录信息

《学术史丛书》总序//陈平原
序一//夏晓虹
序二//杨国强
绪论
一、“自上建之”:另一种近代学术
二、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
三、先行研究及其趋向
四、论述方法及架构
五、行文凡例
第一章 清流浮沉与学术升降——张之洞学人圈的聚集
一、同光之际的京师学风
二、作为门面的“清流”
三、“为尔筹归计”
四、从“洋务”到“正学”
小结
第二章 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督抚兴学传统的近代调试
一、从经古书院到官书局
二、广雅书院与经古学统的衍化
三、两湖书院学术之争
小结
附表1 张之洞督粤期间广雅书院课题
附表2 张之洞督鄂时期的书院教习
第三章 以新学制含纳旧学统——学制酝酿期改造经史之学的努力
一、《江楚会奏》的折中基调
二、作为“普通学”的经史
三、“宗经”还是“重文”
小结
附表3 戊戌、辛丑间吴汝纶、张之洞“中学书目” 之比较
第四章 癸卯学制与拒俄学潮——光绪二十九年在京参与学务考
一、援引张之洞参画学务之议
二、辛丑至癸卯间的京师大学堂
三、拒俄学潮与张之洞会商学务
四、学科之争
小结
第五章 从“同文”到“国文”——对日本经验的迎拒
一、“亚细亚主义”与张之洞系统亲日取向的发端
二、“东文”途径的展开
三、戊戌政变后对日感情的变化
四、“日本文体”与“国文”
小结
第六章 “追三元”与“哀六朝”——诗学酬唱的政治隐寓
一、幕府酬唱与“三元说”
二、声音与世运
三、为“清流”招魂
小结
附表4 戊戌、庚子间武昌士人交游表
余论:结名臣之局
一、政教·道器·体用
二、与“国粹”思潮的交集
三、学人圈的流散
附录:张之洞学人圈名录(1884 -1907)
征引文献
后记
作者小传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应先明了中西政治学理念的一个关键差异:西方政治学重视通过法律或执行权来进行统治(无论统治者是君王还是人民),但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却可能将这种理念视为“霸道”,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某种“政教合一”的观念,在这种对政治的特殊理解中,政治的主要内...  

评分

(原载2015年3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时有删节) 谈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张之洞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瞩目的人物,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更多地被定位为政治家而非学者。然而,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的理解,即把学术视为一种职业化的知识活动,但...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应先明了中西政治学理念的一个关键差异:西方政治学重视通过法律或执行权来进行统治(无论统治者是君王还是人民),但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却可能将这种理念视为“霸道”,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某种“政教合一”的观念,在这种对政治的特殊理解中,政治的主要内...  

评分

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绪论 “自上建之”:另一种近代学术 清季民初,内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更看重出自晚近“清流”或督抚幕府系统的盛昱、沈曾植、缪荃孙、郑孝胥、陈三立、杨锺羲、柯劭...

评分

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绪论 “自上建之”:另一种近代学术 清季民初,内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更看重出自晚近“清流”或督抚幕府系统的盛昱、沈曾植、缪荃孙、郑孝胥、陈三立、杨锺羲、柯劭...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六章引入诗学酬唱应用于“学人圈”的交游与政治背景的分析,也与作者的中文系背景精妙地吻合了;对于中外关系着力点的分析很详实。点出鼓吹“国粹”者松散群体内部的一个张力无疑是相当有敏锐洞察力的。

评分

好书好书,博士论文里算大部头,读到最后,表格和索引赞,参考文献分类细,小传中有作者近期感兴趣的领域。

评分

第六章引入诗学酬唱应用于“学人圈”的交游与政治背景的分析,也与作者的中文系背景精妙地吻合了;对于中外关系着力点的分析很详实。点出鼓吹“国粹”者松散群体内部的一个张力无疑是相当有敏锐洞察力的。

评分

之前忘记打分了。非常高级的一部博士论文。点出了诗史互证的本质不在于探求具体史事(就这一点来看,诗歌绝非理想史料),而是还原时代精神、情感结构,及其背后反映的普遍政治诉求。启发太多,不一一列举。

评分

笔锋深微是为一,眼光老辣是为二,文质深廓是为三,近半年所读最能表率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