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巴托羅繆大屠殺

聖巴托羅繆大屠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法] 阿萊特·茹阿納
出品人:
頁數:384
译者:梁爽
出版時間:2015-1
價格:CNY 4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250860
叢書系列:博雅同文館·曆史-人類學譯叢
圖書標籤:
  • 曆史
  • 法國
  • 宗教
  • 曆史人類學
  • 法國史
  • 歐洲史
  • 人類學
  • 世界史
  • 曆史事件
  • 宗教衝突
  • 法國曆史
  • 大屠殺
  • 16世紀
  • 歐洲曆史
  • 暴力事件
  • 聖巴托羅繆日
  • 宗教迫害
  • 社會動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572年8月18日,巴黎舉辦瞭一場隆重的婚禮,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和亨利•德•納瓦爾結為連理。這場婚禮本應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徵。然而,就在婚禮後的第六天,法國國王的禦前會議一聲令下,鬍格諾派的首領被當即處決。隨後,天主教徒又對新教徒展開大屠殺,亡者成韆上萬,男女老少皆成為刀下亡魂……

從一場象徵著和解的婚禮到一場極端暴力的屠戮,期間究竟發生瞭什麼?對鬍格諾派數位領袖的“預防性處決”如何演變升級為一場波及全法的大屠殺?法國國王、太後、吉斯傢族、西班牙國王究竟扮演瞭何種角色?對於這些由來已久的謎團,阿萊特•茹阿納提齣瞭一種新的解讀。

聖巴托羅繆大屠殺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詭計,也不是西班牙策劃的陰謀,更非齣於法國國王清剿新教徒的意願。查理九世當時認為王權受到極大威脅,在這種特殊的局勢下,他決定采用特彆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這種極端解決方案的同時,他實際上確立瞭國傢理性的邏輯——盡管這種邏輯彼時尚未形成理論。

大屠殺的悲劇在法國造成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斷裂,引發瞭人們對王權的根基與界限、以及不服從的閤法性的思考,同時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對王國傳統造成的弊害。但是,從政治上恢復王國傳統的願望卻遭遇到反擊,對國王的過度神聖化打開瞭波旁王朝通嚮絕對主義的大門。

本書榮獲法國第八屆基佐奬、美國曆史學會頒發的2014年度J.拉塞爾•梅傑奬(J. Russell Major Prize)。”

著者簡介

阿萊特•茹阿納,濛彼利埃三大榮譽教授,長期從事法國十六世紀史研究,在法國貴族、宗教戰爭、十六世紀法國政治史研究方麵成績斐然。主要著作包括:《反抗的責任》(1989)、《宗教戰爭曆史與詞典》(閤著,1998)、《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閤著,2001)、《聖巴托羅繆大屠殺》(2007)、《十六世紀的法國(1483-1598)》(2012年第五版)、《絕對權力》(2013)。

圖書目錄

目錄
導言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的謎團
大屠殺前的慶典 思考不可思之事 政治與宗教 找尋史料
上篇脆弱的和解
第一章疑雲籠罩的1570年和平協議
遺忘之難 重建公共秩序 查理九世履薄臨深 嚴重的互不信任 吉斯傢族的復仇 天主教徒的憤恨
第二章聯姻大計與國際關係
聯姻網絡 尼德蘭“乞丐”的自由 懸而未決的戰爭 科裏尼鋌而走險的計劃 “凱鏇式”婚禮
第三章打破和平的謀殺
伏擊 幕後元凶無跡可尋 巴黎市民的狂熱與恐慌 被謀殺的和平
中篇天主之劍,國王之劍
第四章外科切除手術
國王顔麵盡失 特彆司法程序 “處決” 清剿濛斯的法國人
第五章天主教徒的慍怒
鬍格諾派是動亂分子? 對內敵之戰 從戰爭到暴動 外省大屠殺的迷霧
第六章王之真理,國之理性
歐洲的睏惑和疑慮 國王控製信息的努力 大一統的鄉愁
下篇解讀與反擊
第七章聖經對新教徒之不幸的解釋
上帝的審判 殉教者的見證 大屠殺殉教者名冊 一段充滿奇跡的曆史
第八章對法國人之不幸的政治解讀
受控訴的絕對權力 愛的秩序之終結? 維護“公益” 反暴君同盟
第九章國王之死,或大屠殺真正意義的揭示
血腥之死,殉教者之死 對國王的過度神聖化 不滿派的短暫勝利 走嚮接受寬容
結論 附錄1572年大屠殺遇害者社會職業統計錶
史料與參考書目
索引
人名地名譯名對照錶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人们直至近些年仍然相信,类似的野蛮行径属于过去世纪中的凶残兽性,无法想象这样的一幕在文明开化的时代重新出现。现在,团体间紧张关系再度出现,令人们又一次开始担忧‘文明’对暴力失控的约束力。”这是阿莱特•茹阿纳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  

評分

評分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評分

国王传达“真相”所做的努力 法王先前暗示这是一场吉斯家族与胡格诺大贵族的恩怨显然对国王自我辩护挽回外交形势造成阻碍,这使得其传播“真相”举步维艰。 1.向新教国家表示真相为科里尼等一小撮胡格诺野心分子企图谋叛,国王的行为符合司法原则,因为统治面临根基颠覆的危机...  

評分

我所工作的地方在宁夏,众所周知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在很久以前,回汉严禁通婚。据说伊斯兰教有一条教义,大意是穆斯林(信伊斯兰教的人,伊斯兰信徒)只能与穆斯林相爱结婚,绝对不能和非穆斯林相爱结婚,在伊斯兰教信仰中,穆斯林是信教的,是高贵...  

用戶評價

评分

確實很好。

评分

傑作,分析極其齣色。作者將曆來為史傢混為一談的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分成前後相繼而性質迥異的兩次大屠殺:天主教和鬍格諾派雙方的溫和派領袖為政治和解走到一起談判,卻在各自極端勢力的掣肘下産生嚴重不信任而造成第一次大屠殺,其性質是政治而非宗教性的。繼之而來的第二次大屠殺是信仰天主教的巴黎人民施加於新教徒的迫害,並由首都蔓延至全國,性質是宗教而非政治性的。這兩樁事件錶明政教分離在政治層麵漸成潮流而在宗教層麵卻受到極大阻礙。反諷的是,法王查理九世主導瞭第一次大屠殺而反對第二次大屠殺,但他卻無力阻止後一次大屠殺。而反對大屠殺的輿論皆認為國王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産生瞭針對王權的質疑及其迥然相異的兩種政治學說:因為王權有嚮暴政發展的趨勢,所以必須限製王權;因為王權無法阻止暴力的擴大,所以必須加強王權。而

评分

“大屠殺在成為一種對肉體的暴行之前,首先在思想上對人進行改造,使他們‘看到’瞭一個需要被消滅的假象的他者。”一切人類暴行其實概莫能外。本書圍繞具體事件,齣色地完成瞭多個任務,首先是對事件前因後果的梳理,然後是對事件的多角度解讀,最後則從宏觀角度,對其如何“塑造法國”進行瞭討論。大屠殺顯示瞭受難的必然,讓一群人放棄瞭信仰,卻讓“少數派”更加堅定;它也暴露瞭王權的脆弱,卻又讓其有機會過分神聖,直至勾勒齣從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遠到1789的王權脈絡。但更關鍵的,是對法國的塑造作用,是人民對“公益”的捍衛與反思,以及由這一悲慘事件引發的“記憶義務”。人類何其脆弱,但背負記憶所帶來的持重,至少能讓其良善些許。

评分

上篇剝絲抽繭,猶如閱讀推理小說;中篇細緻白描;下篇是曆史影響的各環節推導。此書雖被評無創見,但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已大贊。

评分

作者分上中下篇把兩次大屠殺的前因,過程及後果都從政教兩方麵抽絲剝繭做瞭分析,對不瞭解這段曆史的人來說非常有益。全書最有意思的地方還是,在瓦盧瓦和波旁改朝換代的前夜,不滿派和政治派(天主教和新教)的聯閤,作為“有良知的法國人”一度試圖把法國從父道君主製推嚮契約君主製。之後波旁走到瞭另一個極端,約束貴族,被過度神聖化的絕對王權,但大屠殺的影響和這兩派的努力給政教分離還是留下瞭好底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