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实际上确立了国家理性的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彼时尚未形成理论。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本书荣获法国第八届基佐奖、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J.拉塞尔•梅杰奖(J. Russell Major Prize)。”
阿莱特•茹阿纳,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贵族、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包括:《反抗的责任》(1989)、《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合著,1998)、《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合著,2001)、《圣巴托罗缪大屠杀》(2007)、《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2012年第五版)、《绝对权力》(2013)。
“人们直至近些年仍然相信,类似的野蛮行径属于过去世纪中的凶残兽性,无法想象这样的一幕在文明开化的时代重新出现。现在,团体间紧张关系再度出现,令人们又一次开始担忧‘文明’对暴力失控的约束力。”这是阿莱特•茹阿纳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
评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专门用一章阐述了事件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然而正统意义上的(欧洲)国际关系历史还没有开始。学界一般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作为国际关系的肇始,一纸和约虽然意在为天主教与新教历时三十年的惨烈战争画上一个句号,却无意中开启了一套新的政治...
评分“人们直至近些年仍然相信,类似的野蛮行径属于过去世纪中的凶残兽性,无法想象这样的一幕在文明开化的时代重新出现。现在,团体间紧张关系再度出现,令人们又一次开始担忧‘文明’对暴力失控的约束力。”这是阿莱特•茹阿纳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
评分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评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专门用一章阐述了事件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然而正统意义上的(欧洲)国际关系历史还没有开始。学界一般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作为国际关系的肇始,一纸和约虽然意在为天主教与新教历时三十年的惨烈战争画上一个句号,却无意中开启了一套新的政治...
写的非常漂亮,最后三章尤为出色,非常合格的旅途读物。
评分2019已读18:非常出色的历史分析著作。对于圣巴多罗缪大屠杀,无论是原因,事件,影响都分析得非常清楚,作为一本历史书,很有“结构感”,而翻译要大大表扬,没有生硬的从句结构,难得一见的好读。这场大屠杀,以及查理九世的早逝,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的戏剧化啊。
评分写的非常漂亮,最后三章尤为出色,非常合格的旅途读物。
评分没认真看
评分一场血色的婚礼——“圣巴托罗缪之夜”是一个被高度文学化的历史事件,本书的国际化视角却令人耳目一新,更出彩的是对事件前后法国君主的统治力分析,并论及其波及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