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的经典之作。
那个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爱尔兰。
《爱尔兰之旅》是伯尔于1957年创作的游记,记录了他多次游历爱尔兰的点滴感触。该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堪称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当代小说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科隆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中学毕业后,在波恩一家书店当学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古典哲学,不久后被征召入伍,经历了六年的战争生活。伯尔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并被关入美军战俘营数月,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
爱尔兰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引无数作家尽书写。海因里希·伯尔的《爱尔兰之旅》,是一个异乡人在爱尔兰三次旅行的整合,并在形式上致敬了尤利西斯的结构,将行程无缝衔接,浓缩至一天。这本写就于1957年的游记,亦被译作《爱尔兰日记》,虽是个人视角与私人记录,却并不自我狭义...
评分阅读,虽然是一件极富个体性的行为,但其蔓延开的却是整一个使用这一语言的群体的心灵运转。当我们阅读一位外国作家,我们不仅是在与作者本人打交道,同样也在与整个民族的心灵作交流。因而,阅读是想象进而体验各种生活情境、把摸不同民族的心灵向度的可能性行为。 作为政治...
评分当提到爱尔兰这个国家,首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是叶芝、乔伊斯还是U2、恩雅?翡翠般的小国向世界贡献出如此多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一种奇迹。而读罢海因里希·伯尔的《爱尔兰之旅》,对爱尔兰竟有种与高尔基的《海燕》神似的阅读体验。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
评分从爱尔兰玩回来才重新鼓起勇气再次翻开这本沉郁的书。 因为经历了爱尔兰的雨和大西洋的风,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读到熟悉的事物而产生的共鸣才会中和沉重的感觉,而不会让人太过压抑。 作者伯尔在上世纪50年代,每年都要去爱尔兰住一段时间,这本书就是用他德国人的视角写下的...
评分从没有哪位作家,象伯尔对爱尔兰那样,描写一个异乡的逗留地。伯尔对爱尔兰怀着这样的情感,他留恋爱尔兰,有一段时间,他每年都在那里待上几个星期,因为他熟悉那里,并且,不将自己作为过客,所以,他提到爱尔兰的时候,口吻是亲切而随意的。但伯尔并不是一个亲切而随意的人...
出于短而薄加上诺奖作者才买的本子,结果读完后生理上非常不能接受——非常高级的散文和游记,不对,压根就不属于任何一种文体还打上了时重时薄的马赛克。 啊,难得挑战一次高级作品,结果和作者的拳击比赛中被他摁在地板上锤。66666
评分3.5 伯尔笔下的爱尔兰十分符合想象中这个国度的模样,“用眼泪问候着故乡”、“火车站上,沼泽中的公交车站上,这种离别随处可见,泪水掺杂着雨滴”,丰富的绿色,乡愁实在太令爱尔兰人痛苦了,不过他们是世界上看电影人数最多的国家倒是出人意料,德国人面对他人不幸会说不会更糟了,而爱尔兰人则说搞不好会更糟,尽是吞下苦雨锤炼出的幽默感,喝酒也似乎找到了理由:“酒和精神这俩词有着相同的词源”
评分开头几篇有点泛泛,后面有几个比喻十分生动跳脱,无常识又新奇有趣
评分开头几篇有点泛泛,后面有几个比喻十分生动跳脱,无常识又新奇有趣
评分意识流极强…断断续续拿起来读,实在是太晦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