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卷)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易中天剖析帝国的自杀之路:“历史其实是有大限的。大限一至,机会全无。”
《帝国的终结》(2014增订版)是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本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帝国制度被废除后,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与命运。当然,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
大秦帝国诞生,中国进入权力社会。
大清王朝倒下,帝国制度退出舞台。
帝国看似强悍,实则脆弱。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
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这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
这书典型的暗有所指,说是帝国的终结,实际上说的是专制制度的起源、发展,还介绍了皇权专制的结束,但是字里行间,皇权专制的一些东西,我们现在到处都能看到,书一直在在暗指专制制度没有改变,只不过从皇权专制变成的组织权专制,还不是从下到上的选举。好书,值得看看。
评分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
评分过去人类社会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人们拼接和依仗某种力量、调整支配分配方案的历史。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造反 ,就因为吴王地处长江中下游,煎矿得铜,煮水为盐,熊后的财力成为他造反的后盾。任何一个集权社会,都不允许民间资本形成规模。 董仲舒告诉汉武帝,统一的...
评分WHY NOT US? WHY NOT NOW? 这是一句常见于赛场的标语。中国学者谈民主,说来说去无非也是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制度没有在中国自发形成,为什么我们专制了那么多年,到底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实行民主,吾尝终日而思矣,读了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发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评分对于易中天的书,我一直是挺喜欢的(但也觉得没写点啥的必要)。总能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不抽象的看待历史人物。把他们当一个个真正存在过的人来看待。当然,还没达到鲁迅说的“按最可能的人性”来写(没查书,差不多这个意思)。 一直以来,也把易中天更当成一个非...
“清之败,不是王朝之败,而是制度之败,潮流之败。”也借用周其仁一句话,河流会跟大地妥协,所以曲曲折折,但终究会朝着一个方向行进。
评分洋洋中华史一半篇幅皆为本书注脚。
评分这也能出版?
评分关于共和、民主、宪政的论述,是我看到过最精彩的。
评分关于共和、民主、宪政的论述,是我看到过最精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