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
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
金日成“想用刺刀去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见死不救,让毛泽东不得不豪赌朝鲜……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在美国各个角落的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
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很残酷。哈伯斯塔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二战”之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不啻为和平年代的警钟。
悲情的记述★偶像的破灭★错位的战争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
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历史学家和战地新闻记者。他是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其新闻报导及著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20多本畅销图书,内容涵盖了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等诸多方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是“二战”后对美国影响巨大的三场战争,哈伯斯塔姆描写越战和朝战的《出类拔萃之辈》与《最寒冷的冬天》相继出炉,均以其客观冷静的分析而赢得世人称赞。
不幸的是,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采访的途中,因车祸罹难,其巅峰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也成为了他的遗作。
朝鲜战争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是一场寒冬,哈伯斯塔姆以记者的身份走访老兵,探寻当年战争背后的真相
评分挺厚的书,花了我不少的茶余饭后时间。看到有评论说连对阵的部队神马的都没有说清楚,令人失望云云的。评价很中肯,但是作者压根没有打算写一部扣人心弦的二战小说,这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政治博弈,麦克阿瑟与几个总统的明争暗斗,战局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神马的,要么标题是...
评分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今年,那曾影响而且一直影响东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一个甲子。这场战争应该不应该打,或许可从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的一句话得出结论:假如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
评分 评分战争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后果。每个人终将在生死存亡的战场上显露自己的本性。同时阅读中美两方叙述,作者常常想讲政治和己方的英勇。但是其实展现的是个人的命运,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评分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提供另一个视角。在入朝之前,中国急切的想要向美国传达中方立场:美军北上的话中国必出兵。但是很遗憾的,没有通道,麦克阿瑟是在笃定中国不会出兵的情况下,按“回家过圣诞节”的节奏北上的。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度轻视的,他们看到一座桥没有被炸毁的反应不是疑心这是否是陷阱,而是“对方不会打仗,连最基本的攻防都不会”。对东方缺少了解,对对手不够重视,是美国至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评分黑爆麦克阿瑟
评分韩战在美国现代文化上的影响不如越战,但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却远大于越战,延续至今。作者对人性的总体态度延续自《出类拔萃之辈》,无耻之辈和软弱之徒也许一时侥幸,但最终会葬送自己的荣誉。
评分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提供另一个视角。在入朝之前,中国急切的想要向美国传达中方立场:美军北上的话中国必出兵。但是很遗憾的,没有通道,麦克阿瑟是在笃定中国不会出兵的情况下,按“回家过圣诞节”的节奏北上的。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度轻视的,他们看到一座桥没有被炸毁的反应不是疑心这是否是陷阱,而是“对方不会打仗,连最基本的攻防都不会”。对东方缺少了解,对对手不够重视,是美国至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