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
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
金日成“想用刺刀去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见死不救,让毛泽东不得不豪赌朝鲜……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在美国各个角落的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
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很残酷。哈伯斯塔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二战”之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不啻为和平年代的警钟。
悲情的记述★偶像的破灭★错位的战争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
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历史学家和战地新闻记者。他是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其新闻报导及著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20多本畅销图书,内容涵盖了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等诸多方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是“二战”后对美国影响巨大的三场战争,哈伯斯塔姆描写越战和朝战的《出类拔萃之辈》与《最寒冷的冬天》相继出炉,均以其客观冷静的分析而赢得世人称赞。
不幸的是,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采访的途中,因车祸罹难,其巅峰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也成为了他的遗作。
580页的厚书终于读完了。前面有一部分读得我咬牙切齿地几乎放弃,后面又欲罢不能。读后胡思乱想奇多。 首先,敬佩作为普利策奖得主的作者主文笔甚是了得,那么繁杂的事件,安排调度得当,紧紧抓住读者,紧扣关于对朝鲜战争策略的反思,对战事只写了几个关键战役,而对其它战...
评分快要看完这本重现战争的残酷的书了,尽管其中描述中国军队的部分相对于较少,但是提到了过去中国由于军事装备的落后只能在人头上占优势的作战方式,真是心寒,那么多活生生的生命在炮火的轰炸下灰飞烟灭,更是觉着朝鲜战争完全是一次地狱式的折磨,人的生命在那里犹如草...
评分作者在政治上显然属于自由派,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同情,对志愿军的作战能力赞誉有加,有时甚至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美国共|产|党”写的书。 可能受语言能力限制,作者没有充分利用中文相关材料。比如中国决定出兵时,派周率团前往苏联告知斯大林,书中可能是根据苏方材料,说周与苏...
评分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今年,那曾影响而且一直影响东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一个甲子。这场战争应该不应该打,或许可从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的一句话得出结论:假如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
评分朝鲜战争在战争史上本是一场局部战争,无论其规模还是影响力,似乎都无法在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很少被人提及,但是细观这一场战争却又绝非如此简单,这又是一场见微知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争,围绕着朝鲜角力的几个国家均是超级大国,且互相之间有着微妙的制...
清醒的歷史觀察和思考,難得的外人視角,值得借鑑的寫作技巧~
评分政治角度的描写好过军事角度描写。为了解朝鲜战争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书里有很多细节,令人深思。到今天仍有警示意义
评分历史不是孤岛,即使是一个片段,也是之前所有的经历的积分在当下的表现。朝鲜战争的发生体现着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的累积。在战争中,人力优势和火力优势相抵,并没有完全的军事上胜利者。
评分麦帅在朝鲜战场的黑资料大全,作者是越战战场上最出名的白左记者,记者写的这书材料收集的扎实,所以像卡明思那帮同是白左的人想标新立异地批倒这书也没成功。但面对共产势力侵略,必须要以军事力量来捍卫自由,以反战立场写的书说是关心爱护美军,但我看简直是侮辱自由卫士的王师,所以读起来让我感到心里不舒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