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沉默之音

聆聽沉默之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六點分社
作者:安尼
出品人:
頁數:290
译者:
出版時間:2014-10
價格:3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752622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德國文學
  • 罪責問題
  • 文學
  • 德國
  • 德語文學研究
  • 德語文學
  • 文學種種
  • 二戰
  • 沉默
  • 聆聽
  • 內心
  • 成長
  • 自我
  • 反思
  • 聲音
  • 心靈
  • 獨白
  • 覺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45年以後的世界被劃分為施害者與受害者兩個陣營,這看似公證、實則粗暴的歸類,令大多數人陷入瞭沉默。《聆聽沉默之音》以三部富有影響力的戰後德語小說《鐵皮鼓》、《德語課》、《朗讀者》為例,研究戰後德國社會如何對納粹罪責以及對戰後不同階段的具體罪責話語進行再反思。

三個文本分彆誕生於戰後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其對當時社會圍繞罪責問題展開的思想衝撞和情感負荷,不僅具有直觀再現,更能引發讀者自覺反觀自身,在曆史與現實、文本與自身之間鋪設橋梁。三位作傢(格拉斯、倫茨、施林剋)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三代人,但他們的創作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並至少突齣罪責話語的某一個具體議題,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銜接。

全書結構嚴謹,既包含瞭對戰後文學反思特徵的總結,同時也就辯罪、贖罪在當今的可能性與局限性提齣瞭辯證的思考方案。

著者簡介

安尼: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德語係,獲德語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嚮為戰後德語文學、德語現當代小說。曾在《外國文學評論》、《外語與外語教學》等核心刊物發錶數篇相關學術論文,並譯有若乾文學作品與學術專著。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罪責問題的概念演變以及相關話語
第一節 罪責與罪責問題
1. 罪責是什麼?
2. 二十世紀的敏感詞:罪責問題
第二節 “集體罪責”和戰後初期的罪責爭論
1. 緣起:英美的“指控”
2. 德國教會方麵形而上的迴應
3. 知識分子的客觀及曆史層麵迴應
4. 問題的糾結:對“再教育”的心理反應
5. 雅斯貝爾斯的積極迴應
第三節 罪責話語中的常見概念
1. 剋服過去
2. 對罪責保持沉默
3. 恥文化與罪文化
第二章 《鐵皮鼓》(1959):小市民的罪責話語
導言
第一節 揭露跟風者之罪
1. “跟風”概念之由來
2. 普通跟風者的罪責及認罪問題
3. 特殊跟風者的罪責及認罪問題
第二節 罪責話語中的隱喻與象徵
1. 戰後無“零時刻”—— 對復闢現象的揭示
2. “無淚的世紀”—— 情感麻痹之下對罪責的集體沉默
3. 黑廚娘 —— 介於(非理性)創傷意象與(理性)逃離責任之間
第三節 罪責問題背後的哲學思辨
1. 荒誕與含混:存在主義的罪責觀
2. 含混的罪責話語與缺失的解決方案
第三章 《德語課》(1968):義務、服從及科學理性與罪責問題
導言
第一節 重審“盡職”、服從與傳統美德
1. “盡職”概念的曆史變遷
2. 官僚義務觀、權威意識與個人罪責
3. 茹格布爾的精神危機與秘而不宣的罪責話語
第二節 對“科學精神”的批判以及對情感缺失現象的反思
1. 盡職之罪的變形——從心理學傢說起
2. 情感缺失造成的罪責——另一宗道德罪責
第三節 罪責話語的過渡
1. 夾縫中的一代
2. 剋服父輩之罪責
3. 暴力反叛的伏筆
第四章 《朗讀者》(1995):對跨代罪責的反思與贖罪問題
導言
第一節 多重的罪責話語及其內涵
1. 法律罪責與道德罪責的碰撞
2. 第一代之罪與第二代之責
第二節 跨代罪責的成因
1. 先於罪的恥
2. 剋服羞恥等於剋服過去
3. 罪責話語的曆史轉嚮
4. 麻痹現象的遺傳
第三節 贖罪的可能性
1. 返鄉的母題與贖罪之旅
2. 贖罪的部分實現
3. 重返“集體的罪責”
第五章 未完待續的思考
參考文學
附錄:罪責問題與文本研究相關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除瞭《德語課》另兩本都讀過。《朗讀者》的解析很精彩。

评分

有一個引用二手資料有誤。實際情況是,《朗讀者》1995年在德國齣版,1997年英譯本在美國齣版。

评分

安尼老師用詳實的歷史資料,細緻的分析及精準的文字嚮讀者展示瞭做人與做學問是不可分開的。在通過分析文學作品反思德國納粹一代集體罪責的同時,也展示瞭平庸的個人豐富的諸多麵相。老師不惜筆墨描述罪責問題的不同方麵,是想說明,世界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與前人相關,但我們同樣也負擔著責任。理性的判斷與同他人的共情能力是我們分析問題都不可或缺的因素。道德判斷因此而變得艱難,但麵對這份艱難,最好的打開方式不是充耳不聞或是做一勞永逸的判斷,而應該是不斷地分析,討論,以反思,防止人類所最擅長的能力---遺忘。

评分

沒有高深的理論話語,非常切實的文本細讀。戰後德國人的罪責話語具有兩重性:一是作為沒有自辯和陳情權利的受害者,二是作為無所作為的位列加害者之後的“跟風者”。對過去的淚水隻能在壓抑的“洋蔥地窖”裏爆發,同時還能迴避對其慚悔真誠性的質問。追究集體罪責和個體罪責的二難睏境讓罪責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特徵,最終這種無能為力隻能化為戰後普遍的噤聲與沉默。然而,除瞭對罪責本身的追問,罪責話語的跨代與曆史遺留卻又是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评分

有一個引用二手資料有誤。實際情況是,《朗讀者》1995年在德國齣版,1997年英譯本在美國齣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