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橫跨香港過去四十年的歷史,以流行音樂為脈絡,嘗試書寫關於香港記憶、身份、語言和政治的紀錄。兩位作者從歌詞書寫、視像製造,到粉絲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場館等流行音樂產業的場域切入,一步步展現和分析香港流行音樂生產、消費和流通的各個環節。
- 一兩日把書讀完, 有點太快, 可能是自己沒有心機讀得仔細? - 書的作者是兩人, 但我總是覺得周耀輝才是作者......... 畢竟當中有不少他自己的自述, 講述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移民外國但繼續參與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的學者的'心路', 這方面是很出的。 - 文中很強調要從個人、流動等...
评分- 一兩日把書讀完, 有點太快, 可能是自己沒有心機讀得仔細? - 書的作者是兩人, 但我總是覺得周耀輝才是作者......... 畢竟當中有不少他自己的自述, 講述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移民外國但繼續參與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的學者的'心路', 這方面是很出的。 - 文中很強調要從個人、流動等...
评分- 一兩日把書讀完, 有點太快, 可能是自己沒有心機讀得仔細? - 書的作者是兩人, 但我總是覺得周耀輝才是作者......... 畢竟當中有不少他自己的自述, 講述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移民外國但繼續參與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的學者的'心路', 這方面是很出的。 - 文中很強調要從個人、流動等...
评分最后一章corporate records音乐生产的过程写的有意思,尤其是身体和性别问题。但前四章用流动略显牵强。与其说展现“香港流行音乐声像的全球流动”这一作者初衷,不如说引入“流动的”角度去研究97cantopop。不是讨论香港音乐生态和物料资源;而是把“香港性vs.中国性”本书核...
评分最后一章corporate records音乐生产的过程写的有意思,尤其是身体和性别问题。但前四章用流动略显牵强。与其说展现“香港流行音乐声像的全球流动”这一作者初衷,不如说引入“流动的”角度去研究97cantopop。不是讨论香港音乐生态和物料资源;而是把“香港性vs.中国性”本书核...
好学术,看了第一章而已看不下去了,我还是去喜欢感性的周耀辉吧
评分从香港流行乐入手,讨论流行文化对“中国性”的表演以及香港作为“雜種”文化体如何在其中周旋。周耀辉在学界业界的双重身份无疑为其书写赋予了特别的气质,第一章谈及作为香港/华裔填词人履行官宣任务时的挣扎与策略性创作思路令人印象深刻;第三章的对比分析中提到港乐中国风的女性色彩很有意思,值得深入研究。这里或许可以加入一些与文化产品生产方的访谈,而不仅仅是对文化产品本身的视觉内容分析。红馆作为特殊的“室内”展演场地和城市公共空间,如何勾连文化记忆、弥合政治撕裂,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思路给人感觉比较凌乱。整体来说,视角特别,但分析有欠缺,章节之间的连续性也不够。
评分完全是论文集啊。词人利用笔触轻拨“中国性”的涵义,拿荷兰香港粉丝作对比,举出红馆作为集体回忆的演出场所,到最后直接对移民歌手身份的探究。其实我更想了解作者对“红歌”,粉丝经济,livehouse,以及“北上艺人”的看法。
评分流行音乐里的象征意义 写歌的人思绪万千 听歌的人倒多是无意识
评分(这本书是有两种封面吗?)以全球音乐市场流变、英美文化研究理论和参与者的个人经验建构起作者的文化叙述,触及粉丝、性别、移民、文化空间等多个话题,虽然谈的还是港乐在“中国性”和本土性中被塑造的过程。很明显作者做的不仅仅是科普而有着学术上的雄心。文中视角的切入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纠正了我过去的一些误解和错觉(比如粉丝研究中的英美语境blabla,想象中的集体背景可能埋没个体blabla:)然而我还是觉得写得有点浅(理论简略,语境阻隔,篇幅太短),并不令人兴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