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汪晖 思想史 历史 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近代史 社会科学人文 中国
发表于2024-11-21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出版说明
今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这不仅是一场影响了现代历史进程的战争,而且是一个激发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契机。从此以后,中国与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进入了自身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新阶段。为纪念这一重要的近代史、思想史节点,清华大学汪晖教授将其讨论一战与中国、五四与民国等议题的文章、访谈汇辑成册,并遴选了20世纪初期刊载于《东方杂志》、《新青年》等的相关“思想战”文献十六篇附入本书,文献的编选原则上以初刊文字为本,并参考了《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等著作。希望本书有助于提升并深化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在新的视野与方法中通向历史文本的“再发现”与“再解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20日
……………………………………………………………………………………
本书是有关“一战与中国”这一思想史议题的专题研究,共分研究篇与文献篇两部分。研究篇由思想史研究专家汪晖教授的《文化与政治的变奏》和《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两则文章组成;文献篇则收录了《东方杂志》、《新青年》有关一战、文明、中国等等问题的论争。本书有史有 论,有 理有据,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一战”对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思想史等的深远意义。
…………………………………………………………………………
过去二十年,学术界对于晚清的兴趣水涨船高,而对“五四”文化运动的评价日趋低迷,理由是“五四”时期的各种观念和尝试在晚清已经萌芽,很难以此为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然而,从“一战”与“思想战”的关系来看,“五四”文化运动代表着民国建立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任何对此后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的讨论都需要考虑这一“思想战”的后果。
这一“思想战”将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从对欧洲文明的学习以及东西差异的比较,扩展为对欧洲危机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探寻。不但新文化运动者倡导的互助、和平、大同、科学、劳工神圣和庶民的胜利代表了一种对普遍性的向往,而且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对中国文明的再认识也并未局限于文明差异的框架,恰恰相反,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中国传统的再认识与对人类普遍道路的思考关联起来。
——汪晖
…………………………………………………………………………
封面图片:
上: 一战期间,法国元帅霞飞视察罗马尼亚军队
或者 1916年7月爱尔兰皇家步枪联队集结索姆河
下:1913年2月1日,法国L’Illustration关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报道图片
汪晖 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反抗绝望》、《死火重温》、《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等,若干著作与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等。2013 年,荣膺意大利卢卡•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现代中国思想兴起》第四卷p1299~1303的大型扩写和《旧邦新造》导言的大型脚注……
评分作为主体的前两篇看完了。考察五四前的文化论争,尤其是杜亚泉。用汪老师本人的两句话来评论吧,“文化是强烈自主的力量,是创造政治的力量”“它们终结了此前形成的历史范式, 在它们之后发生的一切不再是历史的自然延续, 而是这一新事件所开创的范式的序列性展开。”
评分就“运动”一词而言,王奇生强调思想在社会中弥散的过程,吕芳上强调的是政党的操纵,汪晖强调的是在某一脉络中的不断变化。比较喜欢汪空对空的文章,提出将“五四”放在特定历史脉络中理解,是一个能动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启蒙”或“救亡”之类的“名”。书的主体谈的是“思想战”,有点在于能够把“思想”放在一个动态的空间里去理解,问题是中途强行,在“一战”公理战胜那样一个中国知识界普遍乐观氛围下去建构杜亚泉等人“反思西方现代性”的论战,是不是有些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味道?绪论“觉悟”一节是此书最好读的章节,大局观很强。国民革命常讲“先觉觉后觉”,铁屋之中先觉如何觉?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是我感觉汪选取的点可能并不能完全展现他的思考。研一花了半年读学衡,新青年,东方杂志~太苦太累最终做罢。
评分"用器物、制度与观念的演进描述五四将晚清以降的变革置于直线发展的脉络种,没有真正把握五四文化转向种所蕴含的转向含义"。重读
评分《现代中国思想兴起》第四卷p1299~1303的大型扩写和《旧邦新造》导言的大型脚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