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晖
出品人:
页数:254
译者:
出版时间:2014-9-1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2504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汪晖
  • 思想史
  • 历史
  • 近代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科学人文
  • 中国
  • 文化研究
  • 政治哲学
  • 社会变迁
  • 思想史
  • 现代性
  • 意识形态
  • 权力分析
  • 文明对话
  • 批判理论
  • 全球视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版说明

今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这不仅是一场影响了现代历史进程的战争,而且是一个激发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契机。从此以后,中国与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进入了自身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新阶段。为纪念这一重要的近代史、思想史节点,清华大学汪晖教授将其讨论一战与中国、五四与民国等议题的文章、访谈汇辑成册,并遴选了20世纪初期刊载于《东方杂志》、《新青年》等的相关“思想战”文献十六篇附入本书,文献的编选原则上以初刊文字为本,并参考了《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等著作。希望本书有助于提升并深化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在新的视野与方法中通向历史文本的“再发现”与“再解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20日

……………………………………………………………………………………

本书是有关“一战与中国”这一思想史议题的专题研究,共分研究篇与文献篇两部分。研究篇由思想史研究专家汪晖教授的《文化与政治的变奏》和《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两则文章组成;文献篇则收录了《东方杂志》、《新青年》有关一战、文明、中国等等问题的论争。本书有史有 论,有 理有据,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一战”对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思想史等的深远意义。

…………………………………………………………………………

过去二十年,学术界对于晚清的兴趣水涨船高,而对“五四”文化运动的评价日趋低迷,理由是“五四”时期的各种观念和尝试在晚清已经萌芽,很难以此为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然而,从“一战”与“思想战”的关系来看,“五四”文化运动代表着民国建立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任何对此后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的讨论都需要考虑这一“思想战”的后果。

这一“思想战”将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从对欧洲文明的学习以及东西差异的比较,扩展为对欧洲危机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探寻。不但新文化运动者倡导的互助、和平、大同、科学、劳工神圣和庶民的胜利代表了一种对普遍性的向往,而且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对中国文明的再认识也并未局限于文明差异的框架,恰恰相反,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中国传统的再认识与对人类普遍道路的思考关联起来。

——汪晖

…………………………………………………………………………

封面图片:

上: 一战期间,法国元帅霞飞视察罗马尼亚军队

或者 1916年7月爱尔兰皇家步枪联队集结索姆河

下:1913年2月1日,法国L’Illustration关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报道图片

作者简介

汪晖 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反抗绝望》、《死火重温》、《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等,若干著作与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等。2013 年,荣膺意大利卢卡•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目录信息

目 录
自序
研究篇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序论 “觉悟”的时代
一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调和”
1. 事件与历史
2. 对欧洲战争的民族主义回应
3. 超民族国家的构想、文明冲突论与以种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
二 洪宪帝制、政体危机与“新旧思想”问题
1. 共和危机、权力配置与国家传统
2. “国家主义”与“政治主义”的区分
3. 两种国家概念: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
4. “思想战”与“东西文明”二元论
三 调和论与20世纪新(旧)文明
1. 19世纪政治模式的衰落
2. 19世纪经济制度的危机
3.“新旧文明”之辩证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
——关于“五四”的答问
一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二 文化运动产生出新的政治
三 “觉悟”问题
文献篇
接续主义 杜亚泉
大战争与中国 杜亚泉
论思想战 杜亚泉
欧亚两洲未来之大战争 章锡琛
一九一六年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
我之爱国主义 陈独秀
欧洲战争与青年之觉悟 刘文典
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杜亚泉
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 杜亚泉
欧洲最近思潮与吾人之觉悟 章士钊
庶民的胜利 李大钊
劳工神圣 蔡元培
欧战以后的政治 陶孟和
Bolshevism的胜利 李大钊
大战终结后国人之觉悟如何 杜亚泉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精彩的论述。。。揭橥“新文化运动”之外的“五四文化运动”风貌。

评分

就“运动”一词而言,王奇生强调思想在社会中弥散的过程,吕芳上强调的是政党的操纵,汪晖强调的是在某一脉络中的不断变化。比较喜欢汪空对空的文章,提出将“五四”放在特定历史脉络中理解,是一个能动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启蒙”或“救亡”之类的“名”。书的主体谈的是“思想战”,有点在于能够把“思想”放在一个动态的空间里去理解,问题是中途强行,在“一战”公理战胜那样一个中国知识界普遍乐观氛围下去建构杜亚泉等人“反思西方现代性”的论战,是不是有些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味道?绪论“觉悟”一节是此书最好读的章节,大局观很强。国民革命常讲“先觉觉后觉”,铁屋之中先觉如何觉?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是我感觉汪选取的点可能并不能完全展现他的思考。研一花了半年读学衡,新青年,东方杂志~太苦太累最终做罢。

评分

依靠《东方杂志》重读“五四”之作

评分

汪晖对于五四运动的一篇论文,内容是关于五四运动期间,中国思想界对于欧洲一战不同的评价展开。汪晖通过梳理《东方杂志》和《新青年》杂志中相关问题的论战,对于民国肇造时期,政治和文化建国问题展开的讨论。应该说,汪晖的观察是敏锐的,但是总觉得他通过杂志上文章的论战来讨论政治议题,总觉得是隔靴搔痒。杜亚泉是站在传统政治立场上,强调政治统合的价值和意义,而陈独秀的现代政治立场,让他对于传统政治的抨击,必然导致现实政治的失能。应该说,如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强调政治的杜亚泉和强调现代性的陈独秀确实存在某种政治-哲学的论争,不过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现代化的改变还是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文化与政治的变迁只是基础改变的表征。很显然,汪晖的左派只是文化左派,而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社会经济。

评分

汪晖新著《文化与政治的变奏:一战和中国的“思想战”》.一战百年,回顾历史,探寻21世纪的中国道路与人类和平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