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1959—),英国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耳语者》、《娜塔莎之舞》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 CR图书奖等,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并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译者
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纽约,译作有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杰克·凯鲁亚克《吉拉德的幻象》等。
一 关于什么是好的政治、什么是坏的政治,一百个人可能就有一百个看法,不同阵营之间甚至常常为此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对于什么是好的人性、什么是坏的人性,却一定程度上存在 “普世价值”—一般来说,人们都珍视诚实、友爱、善良、勇敢与忠诚等等品质,同时鄙弃谎言、冷...
评分 评分 评分历时5天,终于把这本书啃完。结尾停留在老太太想起自己的富农身份,有一种沉重的追忆感。 我很难为这本书下一个定义,它介于社会科学和纪实文学之间,同时掺杂有一些回忆录色彩。它为我们揭开了斯大林时代的秘密。如何去形容这本书呢,我想那些清晰的历史线索是一条枝干,惊人...
评分不妨从一桩学界丑闻谈起。2010年4月,伦敦大学教授,著名的苏俄史研究学者奥兰多•费吉斯被发现数年间不断匿名登录亚马逊网站,对同行历史学家的作品连续恶毒差评,行径暴露后,只好公开道歉,并辩解自己心理失衡,对苏联历史研究过度,而被斯大林的幽灵所害。两年后,美国学...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斯大林统治时代的普通民众生活(仍归属于口述历史类的书籍,我认为:2016年诺文学奖的归属,证明了文学界主流意识对这一类书籍的认可),对照着《古拉格群岛》来阅读(必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仅仅是震撼于历史真相,更多从中看到了若干年之后,苏联老大哥的小弟弟拙劣模仿的影子。从本书的半个主人公,前苏联作协副主席西蒙诺夫的人生轨迹,我联想到的是郭沫若,虽然他们命运的最终结局并不相同。关于本书,特别喜欢豆瓣上的一句短评: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伤痛,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到恐惧,因为那是我们的现实。
评分在斯大林死亡日的第二天读完这本厚重的书,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命和血腥的历史,我不赞同用反复咀嚼仇恨来消解胸中块垒,但揭露真相,拒绝遗忘,才不会让时光倒流…任何谋求终身执政的企图都是恶梦的开始,让自己和别人都成为囚徒。
评分通过剥离私人领域来达到洗脑之目的,苏俄的禁欲、轻视家庭的观念和模式深深影响了虚妄之国的共运进程,年轻人从小就被强制灌输的信仰,令人唏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皮亚特科夫的话语:真正的布尔什维克,随时准备放弃自己多年信奉的思想。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早已把自己的个性彻底融入“党”的集体之中,愿意作出必要的努力,抛弃自己的意见和信念……如果党有需要,他愿相信,黑是白的,白是黑的。颠倒黑白的二元对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行为模式最深刻的颠覆……
评分一月大部头打卡书。早起,把剩下的一点点看完,然后,发现书被下架了,嗯,总有原因的,这就像做贼的人大多心虚。
评分太啰嗦,线索乱;很多篇幅变成苏联史了,无必要;西蒙诺夫的经历可全部删除;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