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败局

日本大败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作者:[美]堀田江理
出品人:
页数:380
译者:马文博
出版时间:2014-6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6610305
丛书系列:新华军事文库
图书标签:
  • 日本
  • 历史
  • 二战
  • 二战史
  • 珍珠港
  • 日本史
  • 史话
  • 美国
  • 日本历史
  • 经济衰退
  • 企业危机
  • 管理失误
  • 产业转型
  • 金融危机
  • 社会变迁
  • 战后发展
  • 商业分析
  • 失败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从日本国内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8个月的历史细节。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材料,并且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入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作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也可以避免这一对决。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关注,作者还着重探讨了日本与中国,以及日本与西方的关系,本书必将重构我们对太平洋战场的认识。

作者简介

[美] 堀田江理(Eri Hotta),生于日本东京,先后在日本、美国和英国接受教育,并先后执教于牛津、东京和耶路撒冷,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还著有:《泛亚洲主义与日本的战争:1931-1945》(Pan-Asianism and Japan’s War 1931-1945)。现居美国纽约。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序 言 改变历史的一天
第一章 战争传闻
第二章 堂·吉诃德的归来
第三章 一切的开端
第四章 军人的两难境地
第五章 摆脱麻烦还是保持友谊
第六章 北进,还是南进?
第七章 危机悄然临近的7月
第八章 “朱诺见”
第九章 毫无胜算又非打不可
第十章 最后一次机会
第十一章 军人接任
第十二章 扭转历史车轮
第十三章 崩溃边缘
第十四章 朋友之间总有商谈余地
第十五章 赫尔照会
第十六章 纵身一跃
尾声新的开始
主要人物
1941年4月前的日本历史大事件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战术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战略上,却是自杀。在深陷中国战区同时,又树敌于美国,决策如此无理性,堪称丧心病狂。 当时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疯子? 堀(音同窟)田江理这本《日本大败局》通过对“偷袭珍珠港”决策过程的勾勒,展现出理...  

评分

水平普普。 先说翻译。译者文字还凑合,但不知道关特演、千人针、特高课这些名词,历史底蕴一般。 作者的问题更大 - 在中途岛日本战损上,仍然被渊田50年代的老资料误导,声称日本损失飞行员300多人;2005年的Shatter Sword已经彻底批驳了渊田的忽悠,而2013年出版的本书居然...  

评分

我有英文原版,正在对照着读呢。很严肃的一本书,也应了当下很热门的话题,但是封面装帧却被国内的出版社包装成了地摊货的感觉,哎,不得不说有些遗憾呐。。。 翻译质量还不错,因为还在读,之后再来写写评价。

评分

评分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战术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战略上,却是自杀。在深陷中国战区同时,又树敌于美国,决策如此无理性,堪称丧心病狂。 当时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疯子? 堀(音同窟)田江理这本《日本大败局》通过对“偷袭珍珠港”决策过程的勾勒,展现出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水平普普。译者不知道关特演、千人针、特高课这些名词;作者给天皇洗地,重复中共游而不及的老调,胡说汪精卫是理想主义者,忽略苏联在远东的七月集结,漠视天津军在35-37的挑衅,严重高估中途岛的飞行员损失(2013年出版的本书居然完全没吸收05年Shatter Sword的研究成果):作者就是个军事棒槌。而且,只是简单叙述日本的决策过程,没有在文化和心理上进行深入描述,过于简单切割维新志士和昭和军阀,完全没看见后者确实是前者侵略扩张方针的继承者,没看见美日争夺太平洋的大势。平庸之作

评分

这样没什么新颖观点的通识鸿篇史诗巨著,也就睡前过一遍催催眠

评分

这样没什么新颖观点的通识鸿篇史诗巨著,也就睡前过一遍催催眠

评分

历史解释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仍然是认为日本互相甩锅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造成政府、军部乃至天皇都无法做出阻止战争的政治决断,这也差不多是主流保守史学的一致见解,而在纐纈厚的著作中也能看到进步史学也几乎接受了这样的看法。其实疑问倒是既然保守史学如此不喜欢丸山的战时日本分析,为什么结果却不断重复和深化和“无责任的体制”论类似的思路呢。至于本书的优长在于,采用了一种类似纪实文学的手法,成功描绘出了开战政治过程中那种蛋痛的气氛,并且因为处在日本外部的视角,并不回避日本的侵略战争责任问题。翻译总的来说非常流畅,人名几乎很少出错,而专有名词则有很多没有翻译出来。本书的文献视野颇为广泛,可是可恨的出版商似乎想让它成为一本地摊读物,将注释与参考文献全部删除,从而大大损害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评分

这样没什么新颖观点的通识鸿篇史诗巨著,也就睡前过一遍催催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