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为素材,描写了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这一时期俄罗斯劳动人民经历的艰辛痛苦,以及开始走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过程。
作者:高尔基(1868—1936)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作家协会的发起人和第一任主席。除小说、戏剧外,还写有大量文艺理论著作,对多民族苏联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
译者: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毕业。译著有《童年》《战争与和平》等。
楼适夷(1905—2001),浙江余姚人。1925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1929年留学日本。译著有《芥川龙之介小说》《蟹工船》《天平之甍》《谁之罪》《在人间》等。
陆风(1916—1984),笔名白原,河北徐水人。曾在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鲁艺文学院、晋察冀华北联大学习。译著有高尔基的《在底层》《小市民》《我的大学》等。
这部小说开头的一幕令人难忘:在父亲敞开的坟墓边,小高尔基注视着坟底的几只青蛙,有两只爬到了棺盖上。掘墓人开始向坟里铲土时,它们努力顺着坟坑的两侧往上爬,却被泥块给砸了回去。此后小高尔基就一直惦记着那些青蛙,他向所有可能听到它们动静的大人打听它们是否逃出去...
评分高尔基的这部自传可谓名声在外,一直被奉为经典名著,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我也跟大家一样,小学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下了这本书,不过当时真的是太年轻看不懂也看不进去这样的大部头。最近闲来无事就借来一读,到还算是有些想法。 这部自传记叙了作者苦难的童年时光,在为了生存...
评分对里面外祖母的描写印象深刻: 她说得温和甜蜜,每个字都是那么有耐心,我也听清了每个字.她笑的时候,黑色的眼珠亮亮的,闪出一种难于言喻的快乐,她牙齿雪白,面孔虽然有点黑,可依然显得很年青.最煞风景的大约就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头了.她一下子自黑暗中把我带了出...
评分高尔基的三部曲算是我的启蒙书了! 第一次看大概是初一的时候,爸爸特意到书店给我买了一本,我很珍惜!!只知道这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我要好好读他! 读过之后才知道这本书真地对我很重要。 他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亲人的重要,还有就是一定要经过磨砺才能真正的成长。那时...
评分高尔基的三部曲算是我的启蒙书了! 第一次看大概是初一的时候,爸爸特意到书店给我买了一本,我很珍惜!!只知道这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我要好好读他! 读过之后才知道这本书真地对我很重要。 他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亲人的重要,还有就是一定要经过磨砺才能真正的成长。那时...
可以。
评分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俄国小说,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这本书。按小时候我的眼光看来,这本书真的很好看。现在还记得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继父、两个舅舅、表哥萨沙、主人、主妇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印象最深的是《在人间》里那个裁缝妻子,因为爱看书,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而被恶毒的谣言所萦绕,小时候就很喜欢这个人,可能还兼有同情的感觉吧。标记一下吧,谨以此纪念我逝去的、沉迷于读书的童年时光。
评分最早自己看的外国文学
评分爱读书的阿廖沙,印象太深刻了。小波说,作家解释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
评分虽然看到后来,已经记不太住新人物的名字..常常和作者的感慨和困惑共鸣。天真无邪,口无遮拦的童年,做着苦工又渴求知识的少年,同情劳动人民,愿为众人抱薪的青年。最震惊的部分是那句口吻平淡的:“这年十二月,我决定自杀” 在这之前,本以为主人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可是,泥潭中却还抱有希望的人类啊,撑不住就在那一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