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静静的顿河》通过对居住在顿河边麦列霍夫一家命运变迁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哥萨克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及他们在这一系列社会变动中社会和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小说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既展现了广阔而深厚的历史内容,有着史诗的沧桑与厚重,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性与爱情的深刻内涵,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不过我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史诗般的作品,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萨克。葛里高利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个勇敢的哥萨克,但是一个软心肠的人。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是他厌恶胡乱杀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
评分记得里面有一章节描写得特别优美: 刺猬马上把脑袋缩了进去,四条小腿也缩了进去,成了个刺球,一动不动地在那儿待了一会儿,然后又慢慢地舒展开身子,用小腿踏着冰凉的土地,像个会滑的灰团一样滚去,在向日葵的枯茎间乱撞,压倒干枯的牵牛花。于是静夜更加深沉。 依然是童话...
评分我推荐力冈先生的译本,力冈先生是俄罗斯文学的大家,对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肖洛霍夫等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翻译可谓是精彩至极,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在他的4卷本的翻译著作中尽显无疑,忠于原作,但与不是直译,流畅的语言,文...
评分 评分大暑之后的闷声雷迎来阵雨一场。 柏油路如同烧得滚烫的热锅突然被撒上冷水般发出呐喊,冒着浅白色的水蒸气。雨来时非常惬意,而阵雨过后闷热很快就卷土重来。 躲在屋子里看仅剩百分之十的《静静的顿河》,听到雨声时也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聆听,播放着的音乐也把它关掉。不记得...
我终于看完了。。。三年了。。。。脑子里剩下的是除了战争的所有情节
评分作为纯文学性的流芳巨著,它的魅力是如今各种速食小说所不及的。从大家到小家,借由战争勾勒出的变革期俄国与哥萨克人民多舛的命运。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洪流与漩涡中挣扎,无力选择亦无力挣脱,这是历史强制设定的悲悯结局。同时,作为理想主义者乌托邦式关于自下而上革命的幻想在哥萨克人民身上被很好的诠释与演绎,最终逃不过的还是依附性与妥协性,忽略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差异,自下而上的斗争往往都是首先输给了自己,底层人民的种种局限性被作者描摹得生动至极,挟着红色政权的是非对错全部埋在张弛有度的情节下交由读者自己思考。撇下与托尔斯泰的对比,打四星是因为第二、三卷某些地方结构略显凌乱,很多线索与表达过于虎头蛇尾。遗憾的是全书是听完的,好想找来原书走一趟哥萨克之路。
评分这才是真正的史诗巨作,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没有刻意塑造的英雄,也没有经过粉饰的浪漫,有的只是无数个平凡而倔强的人物真实的战争生活。这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战争把他们的家园摧残的千疮百孔;这是一个真实的民族,他们有劣根性,贪婪、倔强、往往会是非不辨;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不屈不挠,无论面临多大的噩运,也会本能地生存、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看到娜塔莉亚逝去的时候有种揪心的痛,她和阿克西妮亚之间没有对错,只是两个女人追求幸福而产生的冲突,而最后格里高力想带着阿克西妮亚一起离开却仿佛一幅画面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只剩顿河还在静静地流淌。
评分#哥萨克的壮美与命运的深情:谁想到是1400多页的书啊,拖整两年看了一半实在弃了#哥萨克人不是农奴不需要土地,不是工人不需要布尔什维克,军功、荣誉和顿河就能满足生活的一切,悲剧剧情和史诗时代,激荡命运转换的群像和忧伤,每个人都好生动啊,前一半好多人物简直一个接一个死,读到后面简直心都平静,这就是旁观中的大时代和悲剧文学么。另:伟大小说总是从写故事->写人物->写时代->写人性->写命运、沧桑和悲剧性,环境描摹和温柔笔锋也赞极了;比如还记得读到“科舍沃伊说完那句话,然后仰脸躺倒地上,长久默默地凝视着高远的苍穹”等时格外喜欢...;格里高利们,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错的不是你们错的是世界呀;阿克西妮娅和娜塔丽娅,有缘我再读完后一半吧。
评分想起伯伯的一句话,正正好好的不是爱情,高富帅和白富美在一起是自然选择,矢志不渝地选择女屌丝那个才是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