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
他就像是一个观察着载玻片的实验室技术员,那上面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在显微镜下,基地组织的致命特性开始显露出来。这个组织很小(当时只有93名成员),但它是更大规模的激进运动的一部分;这种运动遍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
最可怕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人重视它。它太怪异、太原始,也太遥远。然而,基地组织绝非只是来自7世纪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现代思维。这并不奇怪,因为基地组织的故事,其实是不久前从美国开始的。
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毕业于杜兰大学,曾在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执教两年。他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安全中心的会员。著有5部非虚构作品——《城市孩子,乡村夏天》、《在新世界》、《圣人与罪人》、《回忆撒旦》,《双胞胎》;还写有小说《上帝的宠儿》,并与人合著了电影《全面围攻》的剧本。他与妻子长年居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2007年,他因《末日巨塔》一书获普利策奖。
罗豫/文 如果说“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存在真的有其正当性,那么《巨塔杀机》不啻为该领域的一个范本。重要的关节,作者劳伦斯·赖特都以新闻事实和采访资料为基础;细节上,他又用几乎不动声色的、相当克制的文学想象来丰满人物形象。赖特尤其注意不去迎合读者的先入之见。...
评分 评分9/11这个日期,无须加上任何年份的前缀,我都会迅速涌现那些画面。我试着梳理这些画面涌现的次序:首先是世贸中心的倒塌,人从摩天楼纵身而下,然后,我才能够想起飞机撞入大楼的画面,最后,可以定格在一个通缉令上,上面的头像是本·拉登。这是我个人的次序,其含义恐怕在于...
评分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从埃及圣战者易卜拉欣到美国写起,结束于911事件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如今十年过去了,两场战争都已经烂尾,而又一本描绘了Isis崛起历史的《黑旗》再一次包揽了普利策奖。 反恐反来反去,好像毫无进展,除了政府更大了,债务更多了,公民隐私更少了,监控...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很大一部分着墨于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身世。发家史和对美圣战的筹划,以及美国有关部门的侦察应对。
无法想象作者到底查了多少资料,见了多少交叉验证的信源。把基地组织当年兴起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有说服力,也写出了美国反恐工作的具体官僚主义问题在哪里。每个主人公都有血有肉,像后半篇奥尼尔的性格特点,突然夹了一小段,寥寥几千字写透,就能理解他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派,理解他勇猛和个人抱负的来源,看到最后结局,奥尼尔的死亡是911里极有代表性的美国悲剧。
评分库特卜,扎瓦希里,奥马尔,本拉登亦或是奥尼尔、朔亦尔和谢尔曼,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挣扎。
评分当记者的,当到这个程度也够本了。。。
评分奥尼尔死在911,真可谓是最好的归宿。他和本拉登都是完美的莎翁式宿命双雄。
评分这些极端份子非但不是边缘人或落后的人,不是心理疾病患者,不是家庭不幸,相反他们许多人十分现代,出身中产以上甚至很富有、受教育程度高,还有不少模范年轻人,拉登甚至曾经是民族英雄;也并非美国情报部门疏忽,相反他们后来已足够重视且早有预兆,别说线索沙特将疑犯名字在发生前已如实相告,911悲剧的发生说穿了本就是斗争的失败就是耻辱;本书叙事性很强,细节丰富,发展脉络过程详尽,但是感觉分析不够充分,他们的信仰走向常人不可理解的疯狂的原因阐述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