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
他就像是一个观察着载玻片的实验室技术员,那上面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在显微镜下,基地组织的致命特性开始显露出来。这个组织很小(当时只有93名成员),但它是更大规模的激进运动的一部分;这种运动遍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
最可怕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人重视它。它太怪异、太原始,也太遥远。然而,基地组织绝非只是来自7世纪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现代思维。这并不奇怪,因为基地组织的故事,其实是不久前从美国开始的。
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毕业于杜兰大学,曾在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执教两年。他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安全中心的会员。著有5部非虚构作品——《城市孩子,乡村夏天》、《在新世界》、《圣人与罪人》、《回忆撒旦》,《双胞胎》;还写有小说《上帝的宠儿》,并与人合著了电影《全面围攻》的剧本。他与妻子长年居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2007年,他因《末日巨塔》一书获普利策奖。
这部非虚构作品用事实证明了恐怖主义是深刻信仰的产物。作者赖特是《纽约客》的记者,“9.11”事件发生当天请求编辑戴维.雷姆尼克派他进行本书的采访,历时5年乃成,信息来源主要是彼此敌对的两方:圣战者和美国情报系统。美国新闻作品的路数我还算熟悉,这本书的采访广...
评分 评分9/11这个日期,无须加上任何年份的前缀,我都会迅速涌现那些画面。我试着梳理这些画面涌现的次序:首先是世贸中心的倒塌,人从摩天楼纵身而下,然后,我才能够想起飞机撞入大楼的画面,最后,可以定格在一个通缉令上,上面的头像是本·拉登。这是我个人的次序,其含义恐怕在于...
评分 评分罗豫/文 如果说“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存在真的有其正当性,那么《巨塔杀机》不啻为该领域的一个范本。重要的关节,作者劳伦斯·赖特都以新闻事实和采访资料为基础;细节上,他又用几乎不动声色的、相当克制的文学想象来丰满人物形象。赖特尤其注意不去迎合读者的先入之见。...
新闻纪实写作标杆。一,资料翔实,前后采访七百余人,除美国FBI与CIA之外,作者在非洲中东阿富汗实地走访五年,光当地翻译前后找了十来个。二,作者很沉得住气,虽然作品叙述中心始终聚焦于奥萨马本拉登,又不仅止着眼于本拉登。作者扫荡一般地搜罗整理二十世纪以来每一件重要的中东及阿富汗地区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与极端宗教文化在本拉登身上的回荡影响。对这些地缘政治冲突的历史愈熟悉,越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手法的震撼,这是一本关于人是如何被历史与文化侵蚀塑造的极端活体样本的忠实呈现。可惜的是,只写到911大幕开启就戛然而止。
评分书是好书,但这本就是09年出版的《巨塔杀机》,上译改了个名又买了一遍。
评分10年前的普利策作品,以9.11为切口,写本拉登扎瓦希里及其基地组织构建,是相当好读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简史。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对于理解当下也门乱局、中东局势、伊斯兰国兴起、包括新疆在内的反恐境遇,仍大有裨益。
评分10年前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对“911”事件如何产生的分析来到位,采访极扎实。其中,约翰·奥尼尔的人物描述令人心碎。如果不是官僚机构间的倾轧,悲剧本能避免……
评分当记者的,当到这个程度也够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