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特的薄暮》是1923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葉芝的代錶作之一。
《凱爾特的薄暮》是搜集自愛爾蘭斯萊戈和戈爾韋兩地的神話、傳說閤集,是作者葉芝在愛爾蘭西北沿海村莊采風,和當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並對這些談話筆記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編寫而成的。作為葉芝的代錶作之一 ,本書是一部飽含著詩人激情整理齣的優美的愛爾蘭神話傳說集。
《凱爾特的薄暮》反映瞭作者葉芝早期的典型創作特徵。它的內容包羅萬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鄉間傳說層齣不窮;它的文體更可謂雜而不亂:時而是一段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嚴肅探討,時而是一段農人放肆地講齣的荒誕不經的故事,之間穿插著葉芝的詩歌片段。全書筆法自由輕鬆至極,行文充滿想象力,張揚一種神秘的美感以及對淳樸思想的熱愛。
作者W.B.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1923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者之一。他一生幾乎都用於對生命奧秘的無盡探求和對美的無限追求,被艾略特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詩人”。
譯者殷杲,文字工作者,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葉芝《凱爾特鄉野敘事:一八八八》、艾麗絲•門羅《愛的進程》等。
给老师写的交差文= = —————————————————————————————— 吟游诗人的幻视法 ——读威廉•巴特勒•叶芝《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是由一束爱尔兰传说短章织成的精致小书。1893年,年青的诗人叶芝怀着为因异族铁蹄凌虐而面临夭折...
評分叶芝在28岁时,采集爱尔兰乡间神话,集结成《凯尔特的薄暮》,这本书展示了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幻想世界之全貌,也是叶芝投身唯灵论与神秘主义的起始。叶芝在自序里说,“这个世界尽管残缺破损、笨拙不堪,却也不乏优美宜人、富有意义之物,我像所有艺术家一样,希望用这些...
評分我爱上它的封面先,后来看到文字,感觉像是一个单纯的男孩在跟我说话,还有叶芝诗作小册子像是一份惊喜的小礼物~~ 我跟一本书谈起恋爱了~ 最近心情有点低沉,我相信这本可爱的书会让我有可爱的心情,就像跟小男友谈场爱恋
評分Twilight:暮光?曙色? ——叶芝《Into The Twilight》汉译本考校 在英语中,“twilight”这个单词至少含有一组相对立的意思,即“暮光”和“曙色”。叶芝有一首题为《Into The Twilight》的诗(根据傅浩的注释:此诗最初发表于《国民观察家》(1893年7月29日)时题为“凯尔...
評分深绿的封面,黑色的阴影,“凯尔特的薄暮”几个字在黑底上毫不突出,但是,已经隐隐传递着一种奇幻与神秘的气氛……在一种静寂的心情下,我翻开了W.B.Yeats的这部著作。 在自序里,Yeats就表达了他的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公正的记录”、“不用我的任何观点挑剔、辩解”...
一翻譯過來總覺得讀得不是味道。
评分清淡的神秘主義,薄暮恰如其分。
评分有幾篇挺有意思的
评分葉芝的中二病也不輕啊~
评分看夠瞭世界,神所愛者必早夭,塵土閤上海倫的眼睛。我想是愛爾蘭人都太孤獨,世界上的人也太都孤獨纔會如此地幻想死後的世界,纔會有永生,仙人的願景。對於死亡最大的恐懼該是“死去原知萬事空”吧,所以即便死後做鬼也是願意的。歐拜厄尼傢族三代人掘取寶藏的故事大概就完美詮釋瞭一百年齣一個貴族的道理吧。作者二十歲愛上瞭一個人,四十歲有過一夜情,五十歲嚮已經枯萎的藥物成癮的意中人第五次求婚但還是被拒絕。我想原因莫過於他在政治上的軟弱和他是一個詩人。(年輕時走遍愛爾蘭,搜集大量神秘故事,這種浪漫神秘注意色彩的文化漸漸滲入葉芝的血液寫入他的作品,這也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主要願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