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法怪异的作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像库切这样每部作品都要变换叙述套路。这部小说完全是另一种实验文本,看上去很像一部思辨录,可是人物关系和人物本身的话语层次又极为丰富。这部别出心裁的复调小说早晚会成为文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读者不妨跟着库切的人物去体验那种悲凉心境——当主人公与世人周旋之际,你差不多也能发现当下生活的精神陷阱。
除了,继续推进的人类俗套;就是,永无休止的生活挽歌。 有天下午在楼下的小广场,坐在黄木椅上看书。看《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穿溜冰鞋的孩子们轻盈滑过,追逐,吵闹。他们还真是兴高采烈啊。这里从没有怎么蓝过天,总是灰白。 这不是八堂课,这是一本小说,由八次...
评分1.库切小传 J.M.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年2月9日生于南非。其父为南非 荷兰农场主后裔,其母有德国与荷兰混合血统,双方的母语都为南非荷兰语,但 在家中却说英语,库切从小也接受英语文化的教养。其二战归来后任职于政府, 库切八岁时,因政见与种族隔离制度的政...
评分 评分库切的脑洞……
评分这部《八堂课》,是库切通过小说的手法,杜撰了澳大利亚作家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八场演讲,事实上,这种写作有点像是模拟柏拉图撰写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作者借助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对于现实主义写作、民族主义文学、素食与世俗,宗教与人文、尘世邪恶、爱欲等问题撰写出的一组对话录。这些对话录,往往会有不同的对话者,如果我们记住这是一部小说式的文学评论,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到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并不是库切本人的化身,也许提问者反而代表了作者的看法,这种通过虚拟人物对话,来表达价值观念的写作手法,显得更为戏剧性。当然,作者本身也借助演讲,将对卡夫卡、笛卡尔等作家哲人的评论充斥其中,让整部书显得稍有凌乱。不过,伊丽莎白与其姐姐布兰奇的对话,让人想起了许多著名对话,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宗教大法官的故事。化用即创新。
评分四星半,用一位女作家的大段演讲、辩论、授课、交流等形式展现的文论集,小说仅仅只是串联起思想的一件薄薄的外衣,半隐藏的疑似自传;把生命吹入词汇小说才会醒来,人文学科的前景是黯淡的? 屠宰场与集中营的关系,豹子与量子物理学,非洲诗人为何令非洲作家尴尬? 库彻的语调似是冷静自持,假装乜斜着,但在其充满思辨、横跨学科的深邃思索中,胸腔脏腑里尽是一名知识分子对现世的激昂与忧愤;读库切着实不轻松,但他每次都能带来新鲜感,难言的魅力,下一本继续
评分本书看似松散,实则课与课之间相互照应,结构严谨。最后一课令我震撼,这一刻的库切相当温柔~但此章有一点非常有趣,伊丽莎白明明没信仰,但为何却要接受宗教的最后审判?当然伊曾补充自己不如说是个怀疑论者,这是不是可以作为解释?本书宗教气氛极浓,读前若对西方宗教(如究竟是宗教导人行善or人凭借爱对世界的理解去行善)没点基本了解,很难理解作者在谈什么~豆瓣打分上不来,可能与此有关。
评分怎么港,已经看到了我期末论文的结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