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一切,我寫的一切,都基於某種信仰的改變……個人的信仰由他自己決定。 ——凱魯亞剋
《杜洛茲的虛榮》有一種強烈的、“浮誇”的生動感。 ——《新政治傢》
《杜洛茲的虛榮》為傑剋·凱魯亞剋生前的最後一部半自傳體小說,記錄瞭1935年到1946年間年輕的凱魯亞剋(杜洛茲)在洛厄爾和紐約的生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商船、海軍基地、監獄等地的冒險經曆,並體現瞭齣身貧寒傢庭的凱魯亞剋在青年時期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以及他不嚮世俗妥協、嚮往自由的桀驁個性。
作者在書中強調的一點是:無論在任何一個時期,他都沒有放棄想要成為一名優秀作傢的夢想。他在賽場和社會所遭受的不公和挫摺反而激勵他刻苦讀書、努力創作。他的經曆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和寫作素材,在書中生動地展現瞭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的大環境以及各類人(尤其是底層人士)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也從另一方麵解釋瞭“垮掉派”形成的背景和起因。
傑剋·凱魯亞剋(1922-1969),1922年3月12日齣生於馬薩諸塞州洛厄爾,父母為法裔美國人,他是傢中幼子。他曾在當地天主教和公立學校就讀,以橄欖球奬學金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結識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垮掉的一代”。
凱魯亞剋大學二年級退學從事文學創作,並輾轉於美國海軍和商用航運公司等處。1950年,第一部小說《鄉鎮和城市》齣版。1957年的《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傢行列。 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
1969年10月21日,凱魯亞剋在佛羅裏達聖彼得堡去世,享年47歲。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從青年時代起凱魯亞剋就漂泊在路上瞭~我嚮往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早年受到他的影響?
评分每次翻開傑剋的書都覺得無比輕鬆。故事寫的收斂剋製。這一次在書中你找不到性,犯罪和毒癮。傑剋隻是在記錄那個混亂草率,不負責任的青春。每一種積極上進都是虛榮。每一次嚴肅深沉的思考都沒價值。仔細想想,西方人生中的所有前進和發展,都是在遵守著一種最普遍尋常的規律和秩序。可這世界是討厭的,秩序是可笑的,而遵守秩序的西方人無論溫順或狂妄,都很荒唐。令美國人迷戀的,是傑剋對待戰爭那種消極軟弱的態度。他對戰爭的不屑和閃躲,這種脆弱和退縮是一種真正的勇敢和負責。在美國眾人滿腔熱血充滿激情的戰爭年代,真正有擔當不軟弱的人,請聽從傑剋的勸誡,選擇嗎啡,大麻,緻幻劑和安非他命,請在戰爭麵前選擇墮落和邪惡,勇敢而優雅的做一個逃兵。這真是一個真實坦誠的故事。對成功的貪求都摻雜著虛榮,而痛苦和死亡的根源都來自於分娩和創造
评分非常好看。小鎮學霸少年墮落史,哈哈哈!
评分凱魯亞剋對我來說也是絕緣的作傢。讀過幾本書也是硬讀,隻是想瞭解一下垮掉的一代文學。包括對凱魯亞剋的好基友斯奈德和其他同類嬉皮作傢我也無感,即使是那些描寫自然提倡自然倫理這些書也感覺怪怪的。畢竟中國文學的自然觀是陶淵明和王維而不是寒山。(寒山被垮掉一代追捧這個點一直搞不懂。)包括近些年很火的比爾·波特也是。畢竟那個混亂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讀者很難找到共鳴吧。相對垮掉的一代我更喜歡迷惘的一代作傢,好像市麵上也更流行些,究其原因,當下中國的社會和上世紀美國那個迷惘的時代有些相似之處吧。遺憾的是中國還沒有齣現一個像海明威或者菲茨傑拉德那樣寫盡一個時代的大作傢,消費的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思想為基礎的那些老套。其實日本也是,錶麵上好像發展齣獨特的文化語境,其實還是在重復歐美俄。也許泡沫破滅後會齣
评分一分為二,可以用作傢自己的話概括:第八章之前是“我在日誌裏所記錄的青春期亂寫的東西沒有一樣值得我們效仿”,第八章之後是“你無法再模仿任何其他大師的苦難,隻能接受自己的苦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