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等。
坦白讲,对中国的任何一段历史,似乎都不及对“民国”的喜欢。只是这种喜欢颇有种假惺惺的味道。对我这种历史白痴加时间概念错乱的人来说,纵使把脑袋翻了个遍,我也说不上来民国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轴,我也说不上民国何以在中国近代史中这么突出,我更说不上来我为何为对民国...
评分久被尘封的梦想与呐喊,值得一读,傅国涌先生的文章曾提及: 尽管有着种种的遗憾和局限,毕竟那么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参与了做"梦",那是一个个足以跨越时代的梦想,八十年后依然令我为之驻足、为之动情,也让我在回望旧梦时,进行一次新的反思。知识分子的梦想并不始于1933年,...
评分织梦者 ——《1933,聆听民国》,TA们曾有梦 对于每一个学生仔来说,“中国梦”这个词语已经变成了一个头痛而又泛滥的名词。文科生尤甚:政治用上了,思想品德上也在讨论,语文作文更加不用说,材料换了千百遍,题目核心永不变……承认“中国梦”对于一个正在陷入迷茫的...
评分在第二共和国的“中国梦”被朝野褒贬热议之际,中信出版社最近重印了第一共和国的“中国梦”,很有趣。《1933,聆听民国》严格地说是一本史料,亦是当下“中国梦”的一个注释。读经的朋友都了解,很多古人注经,甚少下己意,而是“以经证经”“以史证经”。手上没有资料,...
评分不是因为民国好,而是乱世总是文人骚客的活跃期,因为政府的钳制力没那么强。ps:wiki说梦是一种主体经验,通常是非自愿的。
评分这是本现在读来现实意味仍然十足的书,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之外,也可看到小人物的梦。时隔既久,仍然鲜活。
评分不是因为民国好,而是乱世总是文人骚客的活跃期,因为政府的钳制力没那么强。ps:wiki说梦是一种主体经验,通常是非自愿的。
评分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刊出的一百多位中国各界人士就梦想的国家和梦想的个人生活这两个题目的答案合集。给出答案的人以知识分子为主,不乏巴金、曹聚仁、顾颉刚等知名人士。这样的梦想合集,实在是观察和了解民国时期思想和舆论动态的上佳材料,适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评分民国人民实在是太可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