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等。
这书大约是讲梦的,只可惜东方杂志发出去的四百份问卷只有百多位知识分子乐于回应,我虽生性愚鲁,却也好奇为何东方杂志虽已“颇注意到职业的普遍”,然而应征者却仍然几乎全数都是“文化贵族”。好在聪敏的编辑也知晓,知识分子原本就是更富于憧憬与幻想的,而“占中国...
评分 评分自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把走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思想,中国大地上就掀起了关于中国梦的讨论热潮。 古往今来,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
评分八十年前的中国梦《1933聆听民国》 曾经有人问鲁迅,一百年以后中国会怎么样?鲁迅说一百年以后和现在差不多,看不到中国的希望。鲁迅的眼睛很毒,的确中国今天和民国相比,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就是这三十年的变化也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人的预想,可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
评分民国人民实在是太可爱了!!
评分看非主流左翼文人瞎逼逼未来是什么,不如把手里的中正式步枪多擦几遍。
评分那時大家對於未來基本是三點,一是未來真的是個夢,二是就算是夢但是藍圖我已經規劃好了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等等,三是未來只會是個噩夢。想著大部分的奢望,在如今的祖國已經都實現了,心中還是湧動不已。但如編者說,來信者基本為學者,必然缺少中國當時最大部分群體心中的夢想。
评分这是本现在读来现实意味仍然十足的书,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之外,也可看到小人物的梦。时隔既久,仍然鲜活。
评分翻完,确实是很好的思想史资料,主要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想法。勉强概括:1、最大的渴望是国富民强,提出的途径大都是计划经济或社会主义;2、彼时已四邻交迫自身难保,却仍然把梦做的很宏大叙事,动辄大同、世界和平、解放弱小民族;3、整体上弥漫着柔弱的女性气质,或者说民国就是女性化的(女性这里只用其修辞义);4、可以说,很多梦在后来已精确的被“实现”了,但被实现的“意义”已经丧失。这再一次说明,理论的“梦”和历史的“现实”有距离,所以,有时候也要警惕理论的蛊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