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祖父的新屋》,《刘祥武相亲记》,《社会新闻内部版》,《古巴行记》,《塔窟东来》以及《舌染红尘》。
法殷洁在《祖父的新屋》里详细描绘了他们家的老宅,太湖边上的雪堰桥镇东街北沿河的二六六号。后门堂、灶锅头、二重门、客堂上、大房间、楼上房间,文中详细讲述了各个房间的历史和作用。这所1948年建好的房屋,是祖父为自己为祖母为儿女起的新屋,多年过去,儿孙大来还是各去,曾经的新屋后来的老宅,终于没能完全完工就空置没人住了,想想就是一场空。
《读库0904》里有一篇《西部招妻》,2010年2月,一位叫刘祥武的湖北青年看到了这篇文章,给作者马宏杰老师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下家里的特殊情况,请马老师“提供一些此类买妻的线索或者资料”。2010年底,刘祥武开始了他艰难的相亲之旅,马宏杰老师一直跟他保持联系,记录他这近三年来的生活经历。
“阿狐哥哥”是个网名,在网络世界有近十五年的历史了。现实世界中的阿狐哥哥在成都某报社工作,从业期间主要做社会新闻的采访与编辑。《社会新闻内部版》中他选了几个自己经手的社会新闻事件,给大家来了一个联播。这些事件已经不是新闻,但是有故事;也正因为时过境迁,才好把一些相关背景和当初只能内部掌握的材料一并带出——有些内幕如果披露太及时,就是不合时宜。
一如佛教高僧对佛经之翻译,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等诸般造型艺术,也被中国古代匠师“翻译”成为中国佛教艺术自己的语言。除了木结构的山门、佛殿、廊庑、僧舍等建筑群更多地受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影响之外,佛塔与石窟则深深打上了印度佛教建筑的烙印。王南老师的《塔窟东来》描绘了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一来看看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来比较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最后一篇《舌染红尘》的作者是六零后荆方老师,这位走四方的吃货写下的自己年轻时边走边吃的故事。
赶上打折,连忙入手14年的,看看自己还能适应,就把15年的也买了。 之所以要“看看适应不”,因为上一本,已是快十年前看的了。是哪一期都记不得,反正在小书柜里,没丢。 后来去了成都,一直处于担心温饱的状态,舍不得买点书啊杂志。辗转回到家,虽没了工作,自己好歹有点...
评分之前什么时候看的忘记了,或者上次看了没看完,刘祥武相亲记印象很深,此人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个人觉得活该找不到老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塔窟东来在此书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委实不喜欢,略略翻过而已,最后一篇舌染红尘真心不错,有味道有故事有彩画,喜欢!
评分“祖宗祖宗,隔代便终,最后太公太婆所遗,不过两三幅遗像些许事迹流传,人生也到底空枉。一如以后的祖父母,将来的父母,还有再将来的我们,说来再空,不尽欷歔。” 在《祖父的新屋》里,法殷洁以从容散淡而又细密的文笔,移步换景,追忆或重构了老派之家往昔堆满角角落落的日...
评分1、祖父的新屋:读库甄选稿件偏好于“小”,此文就是典型,完全私人化的记述,小至一张八仙桌抽屉里的物品,事无巨细。作者娓娓道来家中房屋格局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家人的日常生活,满满的亲情回忆,可能同是南方人的关系,我对这种江南味的家族房屋、人情世故都很熟悉,看到很多...
评分以后真的不必每期都买了。这一组文章中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刘祥武相亲记》了,不过文章整个流水账下来,更有史料价值,文笔实在一般。
评分祖父屋子和塔窟都是细处着笔图文结合,用文字述历史讲情怀,竟然十分耐读;刘祥武和狐狸哥哥对社会新闻媒体的披露更是发人深省,对错已没有界定,行业规范如何去遵行全在一颗本心,确实获益匪浅;古巴的世界为我们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小窗;结尾还有吃货的故事,收的漂亮。
评分成都的那篇社会新闻很好看,后面接的古巴那篇也不错。各种佛塔兴趣不高,但看了照片之后真心觉得古代人才是无聊的巅峰。
评分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6306093
评分祖父屋子和塔窟都是细处着笔图文结合,用文字述历史讲情怀,竟然十分耐读;刘祥武和狐狸哥哥对社会新闻媒体的披露更是发人深省,对错已没有界定,行业规范如何去遵行全在一颗本心,确实获益匪浅;古巴的世界为我们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小窗;结尾还有吃货的故事,收的漂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