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祖父的新屋》,《刘祥武相亲记》,《社会新闻内部版》,《古巴行记》,《塔窟东来》以及《舌染红尘》。
法殷洁在《祖父的新屋》里详细描绘了他们家的老宅,太湖边上的雪堰桥镇东街北沿河的二六六号。后门堂、灶锅头、二重门、客堂上、大房间、楼上房间,文中详细讲述了各个房间的历史和作用。这所1948年建好的房屋,是祖父为自己为祖母为儿女起的新屋,多年过去,儿孙大来还是各去,曾经的新屋后来的老宅,终于没能完全完工就空置没人住了,想想就是一场空。
《读库0904》里有一篇《西部招妻》,2010年2月,一位叫刘祥武的湖北青年看到了这篇文章,给作者马宏杰老师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下家里的特殊情况,请马老师“提供一些此类买妻的线索或者资料”。2010年底,刘祥武开始了他艰难的相亲之旅,马宏杰老师一直跟他保持联系,记录他这近三年来的生活经历。
“阿狐哥哥”是个网名,在网络世界有近十五年的历史了。现实世界中的阿狐哥哥在成都某报社工作,从业期间主要做社会新闻的采访与编辑。《社会新闻内部版》中他选了几个自己经手的社会新闻事件,给大家来了一个联播。这些事件已经不是新闻,但是有故事;也正因为时过境迁,才好把一些相关背景和当初只能内部掌握的材料一并带出——有些内幕如果披露太及时,就是不合时宜。
一如佛教高僧对佛经之翻译,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等诸般造型艺术,也被中国古代匠师“翻译”成为中国佛教艺术自己的语言。除了木结构的山门、佛殿、廊庑、僧舍等建筑群更多地受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影响之外,佛塔与石窟则深深打上了印度佛教建筑的烙印。王南老师的《塔窟东来》描绘了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一来看看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来比较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最后一篇《舌染红尘》的作者是六零后荆方老师,这位走四方的吃货写下的自己年轻时边走边吃的故事。
这本读库是同事姐姐拿给我的,14年“老书”了,但书的内容又何来新老之说,现今读来依旧刷新我的知识面,告诉我一些不曾见过的世界。 书中有六篇文章,读过之后就会发现编辑在选择文章时候的心思。第一篇《祖父的新屋》实在可惜,因为我本人对方位的描述实在消化不了,没办法在...
评分 评分P3页,对江南一带“浴锅头”的描写很具体,也很真实。也许要不了多少年,这种习俗就看不见了。我的家里也是这样,虽然现在还保留了“浴汤间”,但是用得越来越少了。父母也习惯了用太阳能洗漱,简单又方便。我小时候还是在这样的锅里洗澡,甚至有时候是一锅水会有许多人...
评分 评分《读库1401》,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6日。 据说主编以一人之力数年不断撑起这本月刊书(MOOK),确乎在同类中是最好的。水平平均,驳杂而不乱,无论有关主题与内容喜欢与否,都能读得进去,至少可以跳读。可以说,文章皆是精品,有些(如“塔窟东来”)专...
休憩50th,两篇大文各个叫好叫座,读来非常补,从第一篇可读性比较一般,描述的很细致的风格看,读库矢志不渝要做当代史料保存了,做的相当不错,我开始不再试图评论老六的选择,而单纯的欣赏他产出的东西了
评分订读库第一年!《塔窟东来》非常精彩,长知识。《古巴行记》翻译略捉急。一个糖爸爸让在翻译课上看书的我无语凝噎...两篇与媒体有关的文章很实在。
评分2014年的第一期,可读性很强。
评分马宏杰这三篇真是典型读库风格,长时间、细致、不带“形容词”地记录我们正生活其中的社会、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一件不大的事。〈刘祥武相亲记〉更是有趣极了(会不会有照镜子的感觉?)。〈古巴行记〉各种意义上都很有趣(另一面镜子),单说行文里熟悉的幽默遣词就够人莞尔了。
评分刘祥武相亲记、塔窟东来、社会新闻内部版为最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