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人与党争

南宋文人与党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作者:沈松勤
出品人:
页数:537
译者:
出版时间:2005-1
价格:38.00元
装帧:简裝本
isbn号码:978701004616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历史
  • 南宋
  • 党争
  • 沈松勤
  • 政治
  • 文化
  • 宋代
  • 南宋
  • 文人
  • 党争
  • 政治
  • 文化
  • 士大夫
  • 历史
  • 思想
  • 群体
  • 冲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围绕党争这个轴心又产生了多层面文化活动的结构性互动。这种互动既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和政治命运,又深深地影响了学术与文学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也极为错宗复杂。要深入地把握它,并尽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析,难度之大是不言喻的。

作者首次揭示了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与南宋多层面文化活动中的一个轴心,全面剖析了围绕这个轴心所产生的结构性互动。书稿将宋金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文学命运及其走向,从传统的已有模式中提到党争层面上来深入剖析,为南宋政治史、理学史和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原先不免局限的学术视野;对理学与文学的生态环境的揭示、对士人的告密、谄谀等风气的批判,又特具现实认识意义。

作者简介

沈松勤,1957年生于浙江省长兴县,1988年获抗州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近十年来,先后承担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1篇;出版《张先集编年校注》、《北宋文人与党争》等;应邀赴意大利特伦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目录信息

引论
上编 南宋党争的背景与历程
第一章 从“靖康之乱”到“绍兴更化”
第一节 “靖康之乱”的政局
第二节 避让与亡命
第三节 “最爱元 ”与“绍兴更化”
第二章 从“赵张之争”到“绍兴和议”
第一节 “绍兴更化”与“赵张之争”
第二节 “绍兴和议”与“赵秦之争”
第三节 “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
第三章 从“隆兴和议”到“庆元党禁”
第一节 “隆兴和议”的形成
第二节 近幸势力与道学之争
第三节 道学的崛起与“庆元党禁”
第四章 从“开禧北伐”与“嘉定更化”
第一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更化”
第二节 “端平更化”以后的朋党政治
中编 南宋党争的动力与文化性格
第五章 国是之争
第一节 “国是”说的形成与内涵特征
第二节 国是之争与专制文化性格
第三节 余论:“国是”下的皇权与相权之关系
第六章 学术之争
第一节 学术的经世特征
第二节 学术之争与排他性学术文化性格
第三节 余论:学术之争与“非历史化”思维方式
第七章 用人之争
第一节 君子小人之辨与用人之争
第二节 用人之争与党同伐异的政治文化性格
第三节 余论:党同伐异与《宋史》之失
下编 南宋党争与文学命运
第八章 文学群体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最爱元 ”与“江西诗派”的全盛
第三节 “崇苏热”与“苏轼词派”的兴起
第四节 “吾党”行“吾道”:“道学文派”的崛起
第九章 高压政治与谄谀之风: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一
第一节 高压政治的表现形态之一:专制文化政策与文学狱
第二节 高压政治的表现形态之二:谄谀之风与谄诗谀文
第三节 谄谀之风的历史与心理本源
第十章 畏祸心理与以理遣情: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二
第一节 党争中的文人命运与心态
第二节 “朋党之恶”与“和陶拟陶”
第三节 结束语
后记
本书主要引用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跳读的,关于元祐学术的讨论对论文帮助不小!

评分

三星半吧。最大的问题是,把党争看成决定性因素,忽略了个人的(哪怕是有限的)超越性与能动性。另外,葛兆光把苏轼等旧党,与王安石等新党之争,理解为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之争,或可对此书视角有补

评分

算是一个不错的认识视角,但如果单拿它看待南渡以后的政治文化问题,就片面了。

评分

作为政治史不够全面,作为文学史又不是重点,有点两边不靠的意思。国是部分可能还是余英时先生说的更全面。不过,南宋文献本身就有不足征的问题。

评分

一二编对党争史实的分析比北宋那本差了些,第三编对文学的分析还是很精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