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印度 旅行 于坚 随笔 印度的过去一直活着! 摄影 纸上旅行 文学
发表于2024-12-23
印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 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
★ 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 诗人于坚独特敏锐的摄影视角,深获荒木经惟等摄影大师的肯定与推崇
★ 160幅摄影图片,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从这些一闪而过的日常瞬间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诗意,觉知感悟印度点滴。
★ 于坚写印度,带着一份“寻根念旧”的情怀,由印度所见之“旧”,唤起对旧时旧事的怀缅追寻;再反观现世之“新”,身处这个凡事求新的世代,生活洪流汹涌前向,更多时候,我们真需要回头看看。
★ 有别于其他行纪的书写方式。于坚用洋洋洒洒的断词、分句,譬喻、排比,还有极富个人特色的长句,热热闹闹淋漓畅快,引读者仿若掉入特吕弗的电影《四百击》中安托万的旋转魔桶,恰好还原一个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印度,读来是自成一体的诗性与深意。
《印度记》是于坚的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诸求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等,全书配以摄影图片互为表里,另收录行走尼泊尔、不丹的两篇新作,为读者带来亲临其境般的阅读经历。
于坚,诗人,作家。1970年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评论至今。1980年开始摄影至今。1992年开始拍摄纪录片至今。著有诗集、文集多种。获数十种诗歌奖、散文奖。长篇散文《印度记》获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奖。纪录片《碧色车站》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 节银狼奖单元。系列摄影作品获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撰稿。最近二十年为《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旅行家》等刊物特约撰稿人。 在西班牙、台湾、澳门、昆明、大理等地举办摄影展。
印度部分不错。
评分照片没有意境仅拿来充数,文字作天作地。一边读一边教导自己要宽容,大概那一代御用文人的文笔也就此处是极限了,况且毕竟看出来有遣词造句的痕迹,比当下的直接上流水帐的游记略有诚意了。但越读越厌恶,大概不是因为行程匆匆仅看个沧海一粟,也不是因为没事儿就想起上山下乡的粗糙审美,最厌恶的是凡事看了个皮毛就要洋洋洒洒的大肆抒情、上排比、还定要拉上中华文明作个陪榜。类似街头巷尾的大妈,依据的仅是自己那贫乏的人生经验,就定要对他人的人生下个言之凿凿的判断一样。但宽容如我,本来还打算给个三星,结果不丹章节,这厮居然些“老虎寺值得一游。倒不是什么电影明星在哪里举行过婚礼。”顿时怒不可遏了,明明写这么烂照这么差书卖这么贵,还敢瞧不上我们家Tony。气!坏!了!
评分照片不错
评分只有照片可以看
评分诗人的语言还算可圈可点,但是羁绊于无处不在的中/印、古/今对比,潜台词意指褒贬,就太局限在游客视野之中了。
开始也是读不下去,觉得第一篇80多页的文字,只有一层标题,完全抓不住脉络;照片也是没有说明,很难了解拍下瞬间的更多细节。 但还是有点耐心,再拾起来看完了。 看完觉得作者这种作文形式没有不妥,文字就仿佛是德里大街上完全没有空隙的人流,拥挤着,各自存在。
评分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其实就是对精神的无限追求,在这方面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都走出了自己最明显的轨迹。西方世界除了探求世界本源以外,对人的伦理、道德、价值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索,不论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思考还是以非理性为基础的感受,都让人充实其中。然而,东方世界...
评分我没读过于坚的诗,而《印度记》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很久了。没有翻看的欲望首先是因为书中所印图片喷墨颗粒感太重,好歹书背建议上架还写的是:摄影,搞得像是用500W像素安卓手机拍的一样。当翻读几页大量不寻常的排比、隐喻又让人发现这不是本介绍沿途风光见闻的游记,那这本书...
评分今年夏天去印度之前看了几本有关印度的书,那时这本“印度记”还没有出版。夏天看的几本中的一本好书是一美国女记者Miranda Kennedy写的“在印度住了五年”,其实原英文书名是“Sideways on a Scooter: Life and Love in India ”(侧坐摩托车)。那本记录了一个外国人在印度德...
评分之前在"单读"里头读到这本书的节选《在喜马拉雅的不丹》,当时读着不好不坏,算是中规中矩,又看见这本书写的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的游记,恰好三个国家都是我特别想去的地方,就买了下来。 追悔莫及。 读了大约四分之一,就差点憋死在裹脚布一样的行文里,可是由于自己的书...
印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