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书评》五周年的书话文章精选,本书收录了与书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作品,有关于读书的,如吴亮的《谈七十年代的“地下”阅读》,王强的《在阅读中谱写出他的一生》;有关于藏书的,如韦力的《谈古书收藏及行情变迁》,王强的《谈海外访书三十年》;有关于书店的,如马振骋的《“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陈丹丹的《时光机中的哈佛书店》;有关于旧书的,如傅月庵的《谈台湾旧书业》,陈子善的《新文学旧书三十年》。
董桥,香港著名报人、文化评论及散文作家、藏书家,著有《青玉案》、《清白家风》、《这一代的事》等。
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一些人与书的故事,奔波于各地的书店间,纪录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读,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藏,有的人买书只是单纯喜欢。喜欢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名字、装帧,有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像是乍见之欢,又像故友重逢。 闲来无事翻上几页,...
评分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一些人与书的故事,奔波于各地的书店间,纪录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读,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藏,有的人买书只是单纯喜欢。喜欢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名字、装帧,有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像是乍见之欢,又像故友重逢。 闲来无事翻上几页,...
评分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一些人与书的故事,奔波于各地的书店间,纪录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读,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藏,有的人买书只是单纯喜欢。喜欢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名字、装帧,有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像是乍见之欢,又像故友重逢。 闲来无事翻上几页,...
评分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一些人与书的故事,奔波于各地的书店间,纪录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读,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藏,有的人买书只是单纯喜欢。喜欢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名字、装帧,有时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像是乍见之欢,又像故友重逢。 闲来无事翻上几页,...
评分《似是故书来》是《上海书评》推出的五年优秀书话精选,后者是《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经常邀请两岸三地名家聊些寻书、藏书、读书趣事,顺便指导读者选上三两好书,凭借这些颇为专业的“读后感”,《上海书评》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 因着这些年买了太多董桥作...
里面都是洋洋自得于如何与旧书商和书贩子往复周旋,书本身怎样是不大提及的,像王强这种人更是要强调一下“别问我花了多少钱”“别问我买来读不读”。以癖为雅,乃至嗜痂。好美食者众,这人多了就有一小众偏好收集菜刀,什么藤次郎关常兼次第列入柜中,熠熠生辉,以为风雅。其同理焉。
评分其实被董桥的访问吸引,然后藏书家的采访也都很有趣,但是后半部分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书店传奇,读到三分之二便没了兴趣……比较有印象的是毛尖的来一个睡一个,之后的那些,无非是文人们在国外买书的经历,那还是推荐看锺芳玲吧,起码人家高清大图和店主关系辣么好。所以这本书我只买一半的帐咯~
评分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栏目收集的一系列和书有关的文章,有机会想把这套都读一读,顺藤摸瓜地马克了几本感兴趣的书,也被带起了逛逛这边的旧书摊看能不能偶遇几本好书的心想。
评分对高价买旧书的癖好不很理解,买完不读只来津津乐道的更不理解。读书人与藏书人多数不能能合而为一,虽然这本书的作者们未必然。
评分这部书大部分是关于读书人访书买书的经历,只是选的这些人,与昔日读书上的老先生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章写得俏皮多了,但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董桥说,自己英文书读得多,中文书读的少。我想,恐怕这本书中的作者都差不多这样,所以才少了一种文化的味道,反倒像是书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