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納博科夫的第一部小說,集中體現青春初戀和流亡思鄉主題。故事描述瞭在柏林流亡的惡果軍官加寜、從鄰居的一張照片中發現鄰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瑪申卡,原來是他中學時代的初戀情人,而後的幾天裏,加寜不斷的追憶自己的往昔與連接人度過的美好時光於是將鄰居的鬧鍾撥慢,代替他去接瑪申卡,並期望著與瑪申卡重敘舊情,但是在等車的時間裏,加寜頓悟到,今日的瑪申卡已經是彆人的妻子,無論過去多麼讓人懷戀,畢竟一去不返。最後,加寜踏上瞭另一列火車,離開瞭柏林,去法國開始新的生活。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齣小說傢和文體傢。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齣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傢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瞭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傢、詩人、批評傢和翻譯傢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齣的標誌》、《洛麗塔》、《普寜》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齣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濛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的确回忆起了往昔。 感觉如果比较人生,是那些拥有初恋的不枉此生。 之后再病态,再超乎寻常的激情也只是对初恋的不肯罢手。是人生路上的停步。 故事前边所有的戏剧的巧合,和加宁最后的现实冷静的选择的强烈冲突让我费解别扭了一阵。
評分回忆起了往昔,令人神魂颠倒的爱。——普希金 读俄国小说,是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俄国人那种超越常人的名字,特长又特别拗口的名字。有时候看书看的兴起,会当即朗读起来。一直以来,都感觉自己的声音算是蛮有磁性的,朗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番味道。可是每...
評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剑桥、柏林和巴黎的时期之中,写下了一首名为《漂浮》的诗。几乎是所有的情感、词汇、事物都涌向着流亡以来未曾遗忘的俄罗斯。 Le lit vogoe vers la Russie——划向俄罗斯的床。所谓的“床”可能是在睡梦中的空间的改变。入夜了,刚刚睡下,床开始...
評分有个姑娘失恋了。从16岁到24岁,长达8年的初恋突然结束,给她的生活一下子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我跟她不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买了一本纳博科夫的《玛丽》送给她。 我有个从别处学来的坏习惯,每次送书给别人之前,总是先自己留着看一遍。这次也不例外。薄薄的一本,包着淡粉...
評分一栋膳食公寓里,一群无望的俄国佬。 可是,“一个女人的面孔在多年单调无聊生活的湮灭之下重新复活了”, 只有在那般灰暗岁月的背景里,那个灰暗的加宁, 才会回忆出这般明亮的一个玛丽, 仿若她并不存在。
於加寜而言,瑪麗既是童年,也是故鄉。時空的雙重失落,纔能返照記憶。因此,流亡一旦發生,便是永恒,不可返迴,不可到達。
评分前天開讀,昨晚讀完,非常棒的大師處女作!
评分描寫學習範本
评分前天開讀,昨晚讀完,非常棒的大師處女作!
评分大傢都活得像隻狗。大傢都在灰色的天空下。大傢都顛沛流離沒有歸屬。現實的貧睏疾病失意將人壓得已經不想為人;有希望的是初戀的美好記憶,是將來到身邊的妻子的期盼,或者即將離開人世的徹底解脫。這是納博科夫的處女作,卻寫得異常精彩,讀來十分有意思。對於初戀的極緻美好的迴憶,和最後頓悟的迴憶不可能拯救現實的明智。美好就需要保存給自己,若是將記憶中的美好實踐到瞭現實,也許迴憶的美好也將不可能存在。況且是光明正大地希望拆散人傢夫妻以獲得不可追的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