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diot

The Idio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Vintage
作者:Fyodor Dostoevsky
出品人:
页数:656
译者:Larissa Volokhonsky
出版时间:2003-7-8
价格:USD 16.95
装帧:Paperback
isbn号码:978037570224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小说
  • 俄罗斯
  • Dostoevsky
  • 文学
  • 蘇俄
  • 英譯
  • 俄国
  • RussianClassics
  • 文学
  • 经典
  • 俄国
  • 小说
  • 批判
  • 社会
  • 人性
  • 悲剧
  • 智慧
  • 讽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Richard Pevear and Larissa Volokhonsky’s masterful translation of The Idiot is destined to stand with their version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Brothers Karamazov , and Demons as the definitive Dostoevsky in English.

After his great portrayal of a guilty man in Crime and Punishment , Dostoevsky set out in The Idiot to portray a man of pure innocence. The twenty-six-year-old Prince Myshkin, following a stay of several years in a Swiss sanatorium, returns to Russia to collect an inheritance and “be among people.” Even before he reaches home he meets the dark Rogozhin, a rich merchant’s son whose obsession with the beautiful Nastasya Filippovna eventually draws all three of them into a tragic denouement. In Petersburg the prince finds himself a stranger in a society obsessed with money, power, and manipulation. Scandal escalates to murder as Dostoevsky traces the surprising effect of this “positively beautiful man” on the people around him, leading to a final scene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in all of world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自己本意就是塑造出一个极尽完美的人,换句话说——酷似基督的人,他同时说,这样完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表现,恐怕只能是一个白痴。刚才看了看中国的书评,他们的总结多是“基督式的爱对这个世界于事无补”云云。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个柔顺的形象,是那...  

评分

关于已提交的脚本,即拍摄改编自《白痴》的两部电影,我们想说明下列几点。 首先,是我们决定拍两部电影,而非拍成可能由两三个部分组成的系列的原因。 这一决定首先基于小说结构。非常有趣的是,几个电影版,都用了小说情节的一两条基本线索。譬如,娜丝塔霞·费利波芙娜的...  

评分

《白痴》这书里描述的感情很细腻,有时陀翁就借着主人公梅什金的话,将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感觉表达出来,无怪乎读着读着,认为那种感觉比别的作家的笔触更真切,更具体。 托翁是极少的经历过临刑的极端痛苦的人,在极度绝望时被赦免了,那种毫无希望的感觉只有亲身经...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自己本意就是塑造出一个极尽完美的人,换句话说——酷似基督的人,他同时说,这样完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表现,恐怕只能是一个白痴。刚才看了看中国的书评,他们的总结多是“基督式的爱对这个世界于事无补”云云。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个柔顺的形象,是那...  

评分

前几天豆瓣上有篇评论叫做不娶聪明的女人,恩,娶聪明女人是需要胆量和自信的,不是一般的男人做得到的。那么有谁敢和有强烈的个性的女人交往呢,就我的经验,尽管 人们说喜欢某女如何之有性格,那是实在没的恭维了,鬼才相信有男人喜欢她们,事实上惟恐躲之不及。 所以,那些...  

用户评价

评分

meh

评分

meh

评分

我目前没有遇到一个塑造人物能力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深得我心的作家。他是如此擅长群戏,以至于我为几乎每个配角的上场而欢欣鼓舞。此书里每一“典型”人物完全是多个现实中日常交往的人的萃取样本,因此我读此书好比经历了自己波长变短、振幅加大版本的家庭、社交和内心生活(Oh my Nastassya Filippovna!)。不同于大多数敬佩Myshkin公爵并为其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被占便宜、被伤害而深感不平的读者,我倒认为那些“势利者”身上颇有人情味,反而从公爵所谓“基督式怜悯”里读出不少反讽的意味(换我也不要这样的怜悯)。阅读过程一直懵懂,读到最后我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更大的疑问,甚至无法figure out我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态度,尤其是公爵。希望几年后我能重读这本书,不知到那时我会有什么新困惑呢?

评分

此生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告别了还是要纪念一下

评分

此生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告别了还是要纪念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