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的*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这本书好难读啊! 先是听书,一个个故事挺鲜活有趣,警醒之句也有,但文章整体记不住。再读电子书,每页篇幅小,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最后还是在图书馆借书看的。 语言方面,比鲁迅的文字更贴近现代白话,但读起来很生涩、啰嗦。叙述夹杂着议论,写着写着就飞起来了——我的意...
评分看完了《沉默的大多数》 感觉王小波在追随鲁迅的脚步 想要看透中国人 他主要的角度是从文革里写 或许他自己经历了这段时光吧 他曾留学国外 所以文中出现不少中外的比较和区别 不可置否 王小波写得很好 看得也很透 书里有不少好句子 我都感同身受 中国人太能也只会扛苦 “行货...
评分看完了《沉默的大多数》 感觉王小波在追随鲁迅的脚步 想要看透中国人 他主要的角度是从文革里写 或许他自己经历了这段时光吧 他曾留学国外 所以文中出现不少中外的比较和区别 不可置否 王小波写得很好 看得也很透 书里有不少好句子 我都感同身受 中国人太能也只会扛苦 “行货...
评分就像一位同学感叹的,这本书我看了好久。我却有点庆幸自己看了很久,当然不是说这本杂文有多晦涩,只是花的时间长一点,每篇文章才看的透彻一点、新鲜一点,不会被如同车轱辘转来转去的罗素梗搅得枯燥,也不会被单一的阐述方式搞得不耐烦。每次偶拾一篇,总会有不约而同的畅快...
评分就像一位同学感叹的,这本书我看了好久。我却有点庆幸自己看了很久,当然不是说这本杂文有多晦涩,只是花的时间长一点,每篇文章才看的透彻一点、新鲜一点,不会被如同车轱辘转来转去的罗素梗搅得枯燥,也不会被单一的阐述方式搞得不耐烦。每次偶拾一篇,总会有不约而同的畅快...
一如既往的犀利,看了令人深思
评分各种上世纪七十年的吐槽
评分各种上世纪七十年的吐槽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就忍不住点头又抖腿伴随冷笑,时代不同了但这些杂文也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可见并没有大不同。最后一篇也提到互联网络,拜此自由?产物,说话的人也算多了起来。可你说的自由和平等,在中国终究还是不存在的,沉默还是统治者。读了一年多,因为中间有几篇都差不多多看就审美疲劳了,只能隔些日子再读。王小波是聪明人,看这么透彻,文笔老辣字字穿透纸背,还带点黑色幽默,必是常磨利刃,逆流而上之士。窝也想当聪明人,奈何潮流汹涌,感谢先生将一线清明投向混沌世界。这并非孤注一掷
评分各种上世纪七十年的吐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