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文艺形态

媒介与文艺形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波
出品人:
页数:198
译者:
出版时间:2013-3-1
价格:20.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909245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艺报
  • 文学史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史
  • 中国
  • study
  • 媒介
  • 文艺
  • 形态
  • 传播
  • 文化
  • 艺术
  • 表达
  • 形式
  • 技术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当代文学中,1949一1966年的文学现场具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作为“组织形态”中极重要的一员,《文艺报》既是“转折”的产物,又是其催生者和见证者,不但目睹了文学形态中鲜明的政治社会化特征,更深入参与了这一进程。《文艺报》的现场感直接与当代文学中最为核心的进程相联系,与最为实质性的语境相联系,与最为激烈的整合过程相联系。视角由此而生。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绪论《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66)
上篇 媒介的当代特征
第一章 《文艺报》与当代文艺思想
一、接受的策略:此消彼长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本土化
三、“双百方针”的转向
四、“两结合”与以后
第二章 《文艺报》与文学制度的重建
一、体制的历史
二、专栏特征
三、社论的价值
四、体制内格局
中篇 《文艺报》的编辑格局
第三章 《文艺报》主体特征
一、高规格布局
二、理念与方法
三、个体与身份
第四章 被批判的《文艺报》
一、批判的分类
二、先行的批评
三、针对性:1954年
四、批判链:1957年
第五章 《文艺报》的批判
一、“有节制”的批判
二、被动中的主动
三、从“常规”到“非常规”
下篇 《文艺报》与当代写作传统
第六章 《文艺报》的“作者”
一、“第一作者”
二、“执行作者”
三、“毒草”作者
四、群众作者
第七章 《文艺报》的“失去”
一、“失去”的作者
二、“失去”的传统
结语后续研究的可能
附录《文艺报》(1949—1966)年表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不能相信这就是当代文学的刊物研究,在对历史本身没有打开,对现有的研究没有理解,对材料没有好好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研究。。。第一章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理解连《中国文学与苏联关系》的程度都没达到;第二章基本是一个爱发不高明议论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章是低配版的炎黄春秋,充斥对研究对象标签式印象的论述;第四第五章第六章是庸俗版的“一体化论”;第七章是凑数的,根本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当下的很多研究者无论心性还是知识,比他们想要“超越”、“品评”的研究对象差得太远……

评分

不能相信这就是当代文学的刊物研究,在对历史本身没有打开,对现有的研究没有理解,对材料没有好好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研究。。。第一章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理解连《中国文学与苏联关系》的程度都没达到;第二章基本是一个爱发不高明议论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章是低配版的炎黄春秋,充斥对研究对象标签式印象的论述;第四第五章第六章是庸俗版的“一体化论”;第七章是凑数的,根本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当下的很多研究者无论心性还是知识,比他们想要“超越”、“品评”的研究对象差得太远……

评分

不能相信这就是当代文学的刊物研究,在对历史本身没有打开,对现有的研究没有理解,对材料没有好好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研究。。。第一章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理解连《中国文学与苏联关系》的程度都没达到;第二章基本是一个爱发不高明议论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章是低配版的炎黄春秋,充斥对研究对象标签式印象的论述;第四第五章第六章是庸俗版的“一体化论”;第七章是凑数的,根本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当下的很多研究者无论心性还是知识,比他们想要“超越”、“品评”的研究对象差得太远……

评分

不能相信这就是当代文学的刊物研究,在对历史本身没有打开,对现有的研究没有理解,对材料没有好好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研究。。。第一章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理解连《中国文学与苏联关系》的程度都没达到;第二章基本是一个爱发不高明议论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章是低配版的炎黄春秋,充斥对研究对象标签式印象的论述;第四第五章第六章是庸俗版的“一体化论”;第七章是凑数的,根本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当下的很多研究者无论心性还是知识,比他们想要“超越”、“品评”的研究对象差得太远……

评分

不能相信这就是当代文学的刊物研究,在对历史本身没有打开,对现有的研究没有理解,对材料没有好好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研究。。。第一章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理解连《中国文学与苏联关系》的程度都没达到;第二章基本是一个爱发不高明议论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章是低配版的炎黄春秋,充斥对研究对象标签式印象的论述;第四第五章第六章是庸俗版的“一体化论”;第七章是凑数的,根本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当下的很多研究者无论心性还是知识,比他们想要“超越”、“品评”的研究对象差得太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