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橋,原名吳訥孫,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譯)。1919年6月9日生於北京,先後就學於燕京大學、國立西南聯閤大學、耶魯大學,1954年在耶魯大學取得美術史博士學位;又先後在舊金山大學、耶魯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執教。 鹿橋是一位“左手寫詩篇右手寫論文”的學者,集學術理性與文學感性於一身的作傢;他不僅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頗有建樹,還著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等文學暢銷作品。 2002年3月19日鹿橋病逝於波士頓,享每83歲。 四十多年來,許多港澳颱、海外華人的莘莘學子是讀著《未央歌》長大的;此次《未央歌》的齣版,是該書首次正式授權在中國大陸齣版。
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國立西南聯閤大學和昆明的風光民俗為小說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輕的大學生,伍寶笙、餘孟勤、藺燕梅、童孝賢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裏,在平靜純潔的象牙塔內,他們彼此引為至友、畏友,有愛有怨、有笑有淚,並交織發展齣一段屬於青春和校園的愛情故事。除這四大主角,作者還寫瞭一群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書中關於友誼的描述、愛情的鋪陳以及對校園精神的探討,錶現瞭一代年輕學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
听过黄舒峻的同名歌吗?“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是否就是蔺燕梅……”抒缓的曲调、轻淡的唱腔,就像一声愁肠百结意犹未尽却又豁然开朗的叹息。 大余、宝笙、小童、蔺燕梅,与其他没有列出的名字,就是鹿桥《未央歌》的主...
評分眼下人们的兴趣点,总是关注“校园暴力”多过“校园牧歌”,喜欢现实寓言多过臆想童话的。一本描写上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学生“耽溺自足”的校园生活的小说,如何能让现在的读者静下心来翻看那厚重的繁体文章,实在是伤脑筋的事。巧的是,李安的《色,戒》恰逢此时问世,演...
評分《未央歌》的第一个版本是鹿桥的小说. 这是他为他的青发红颜,写成的几十万字的一部小说. 一直很喜欢台湾的一些东西,文字、电影和音乐,于是, 像疯了一样地想找鹿桥的<未央歌>. 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2004年的北京气候很好,不过入秋后有点凉. 感冒了好...
評分新年首次访书,斩获不多。堪称惊喜的惟有一册大陆新版的《未央歌》,一进季风就撞进眼帘。多年前从沪上网友的手中买过台湾版的平装本,淡绿色封面正是那段烽火中青春岁月的写照,一本书、一盏灯、一张CD,陪我度过许多幸福的夜晚。伍宝笙、蔺燕梅、童孝贤……不再只是黄舒...
評分未央歌不太容易一下子就看进去。但是一旦看进去了,就能够体验到那种阅读长篇小说的特殊的乐趣。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一种既盼望结局又害怕结束的焦灼。这一个星期,虽然日子还像平时那样过着,但是笔下有的时候禁不住就要学那个调调来写字。闲暇时间,坐在公共汽车上,就忍不...
把青春描述得太美好瞭,美好到波瀾不驚,甚至有點單調。
评分民國七十七年,黃舒駿在找童孝貞,陳升把自己的名字刪減,歪頭標上擁擠的樂園。張雨生遇上翁孝良,在木船。徐小鳳唱瞭彆亦難,譚詠麟是半夢半醒之間。離寶麗金被收購還有十一年。此後齒輪碾過二十三,我在南京匆匆偶遇瞭黃舒駿,馬不停蹄,雁渡寒潭。跟你的少年光陰打瞭個照麵,你二十歲的,1988年。
评分我最喜歡小童,最尊敬伍寶笙。如若從文學角度看,當時的鹿橋還是有些青澀,不過這樣的筆法纔是青春的筆法呀。
评分讀著艱難。
评分貌似最近對西南聯大好感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