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真集

怀真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编
出品人:
页数:490
译者:
出版时间:2013-3
价格:15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90948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朱維錚
  • 朱维铮
  • 纪念文集
  • 懷真集
  • 学术
  • 思想史
  • 怀真集
  • 学术圈
  • 怀真集
  • 哲学
  • 修身
  • 智慧
  • 古籍
  • 思想
  • 人生
  • 悟道
  • 静心
  • 自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序 言

每当有真才实学的学者离开,作为校长的心情是最纠结的。

朱维铮先生逝世转眼已经一年了。朱先生的离世,对复旦、乃至对整个学界都是巨大的损失。先生于复旦大学大力振兴人文学科的关键时期离世,我切实感受到了没有朱先生的复旦多了一丝寂寞和忧愁,复旦的发展太需要以朱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的建言、献策、指导和批判。

我对朱先生的学问,既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来作任何评述,历史系的同志们要我为朱先生离世一周年的纪念文集写几句话,我只能谈一点我的感受。尽管我和朱先生的学科相距太远,但我和《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女士有着同样的感受:对于一位大师,我们外行“不必读懂他的专业贡献,更不必纠结于他的一言一行;对于一所大学,一个社会来说,这样一位认真读书,认真教书,认真做人的学者、教授的‘气场’,就是最宝贵的‘遗产’。”这种“气场”和“遗产”就是一种久违了的“士人风骨”。我认为,“风骨”至少是知识分子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概括,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朱先生的“士人风骨”首先体现在讲真话的巨大勇气。我和朱先生原先并不熟悉,论年龄他是我的老师辈,加之我是自然科学家,朱先生的学问对我来说太过深奥。因此,我只能以景仰的心情来阅读他的《走出中世纪》,从而来间接地了解朱先生。9年初,我从国务院学位办回来任复旦大学校长,为向朱先生请教复旦人文学科的发展理念而冒昧登门造访,领略大师风采。后来又在医院聊过数次,内容不外乎关于人文学科的治学之道和复旦的人文学科传统,以及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史等等。每次谈话都获益匪浅,但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率真、求真、认真,乃至有些顶真的态度。他在《走出中世纪》一书中对如我这样外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任何一种历史研究,那第一步都只能用力于讨论对象‘是什么’,然后才可能追究‘为什么’。”静心想来,我们所有学科的研究的第一步不都是在用力于讨论对象的“真”吗?然而,对于经历过连牛顿、爱因斯坦等的名字都不许提及,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物理原理都要猛烈批判的“文革”年代的中国人来说,都会深深体会到作为人文学者要做到这一点的特殊困难。还在“文革”的遗风仍相当盛行的年代,朱先生就大声疾呼:“不可以带着现在的感情,对历史做轻易的价值判断”,“有一种人习惯于红卫兵的思维方式,根本不看重学问,把学问当作一种工具,搞来搞去”,“我们现在有一批教授,就是当年的红卫兵,他们的思维还是当年的红卫兵思维”,……能够如此勇敢、不留情面地斥责学界的“红卫兵”,除了朱先生,恐怕很难找到同类。即便在今天,如此直抒胸臆的人文学者也不再多数。

朱先生说的都是真话,“真话”无非就是把握和传达了实际情况的本质,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对象(或事件)的属性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但恰恰因为这个简简单单的“真”字的潜在力量,反而使得要想说出真话者面临巨大的压力!其实,真话的逻辑非常简单,许多都是常识性的;在连常识都被广泛忽视的情况下,说些常识性的真话都会被看作是“另类”。难怪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的断言会成为名言。因此,编者将纪念朱先生的文集取名为《怀真集》是十分贴切的。

朱先生的“士人风骨”还体现在“为学术而学术”、毫无功利性的治学态度。我感到他唯恐我本能地以工程技术学科的观点来功利地看待人文学科,对我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历史就是历史,它不是其它任何东西,它也不为任何功利的目的服务”,“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只是用历史来说历史”。我首次与朱先生面谈时他也表达了要“重拾纯学术大旗”的宏愿。他对我说:“纯学术很重要,它可以弘扬传统,启迪思想。当你讲历史用于功利目的时,那么它和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所以,在0年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我发出了“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的感慨。

朱先生的“士人风骨”更表现在他对学术的诚笃,从不为服务于某种目的而“扯淡”。说真话固然很难,不说假话也还过得去,最为可恶的是“扯淡”。按照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哈里·G·法兰克福的阐述,“扯淡”的危害性远大于“撒谎”,因为“撒谎者”的内心还承认一个“真”的存在,而“扯淡者”从根本上漠视“真”的存在;“扯淡”是一种欺骗性的表述,但未到“撒谎”的程度,因而能规避因“撒谎”可能招致的道德上的谴责。在我看来,“扯淡”完全属于毫无道德的“工具理性”范畴;“扯淡”需要高超的技巧,因而“扯淡”在学界常常出现。以我的体会,学界的“扯淡”,表现不外乎“造神”和“造魔”。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造神”或“造魔”,都是“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体现,都是“学界红卫兵”的拿手好戏。

“造神”和“造魔”的目的几乎是完全是一致的,无非就是将“神性”赋予给被捧的一方,将“魔性”赋予被贬的一方,以这种欺骗性的手段来似乎“合情合理”地达到某种目的。朱先生深知其危害性,不仅自己从不“造神”和“造魔”,还不时地呼吁“不要用习惯性的思维和语言去造神”,“造神运动可以休矣”,……。

在我看来,现如今“神话”不断破灭,信者大不如前。因此,当今更要警惕的是“造魔”。因为“造魔”的手法就是在被评论对象的头上先摁上一顶可怕的“帽子”,随后就可以在“政治正确”的保护伞下对被评论对象肆无忌惮地进行批判、贬斥、威胁,从名誉上搞臭,乃至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依我在和朱先生的闲聊中积累的认识,我相信他会同意我的看法,如若今天他还在世,他一定也会呼吁“也不要用习惯性的思维和语言去造魔”,“造魔运动也可以休矣”!

虽然大师已然远去,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士人风骨”,就是复旦学术求“真”精神和复旦学术传统的生动写照,我期待朱维铮先生所代表的“复旦学术的一面大旗”永远在复旦高高飘扬!

杨玉良

3年2月21日

作者简介

杨玉良,复旦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目录

杨玉良 序言

朱维铮教授学术生平
李天纲 旦复旦兮忆吾师

王 尧 纪念谔谔之士朱维铮先生
余子道 忆朱维铮先生青年时代的二三事
傅敏怡 朱先生片忆
汪荣祖 悼念朱维铮教授
刘志琴 特立独行朱维铮
王家范 悼念朱维铮先生
王守常 忆维铮先生
王汎森 记忆中的朱维铮先生
虞云国 书名联挽朱维铮先生
施宣圆 忆朱维铮先生二三事
董秀玉 朱维铮先生与三联书店
邓正来 忆大哥维铮先生
李 零 维铮先生二三事
葛兆光 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风景
—在往日书信中怀想朱维铮先生
冯锦荣 朱维铮先生忆拾
茅海建 记朱维铮先生
王庆其 深深水,静静流,悠然远去
—追念朱维铮先生
张建智 追思朱维铮先生
陈麦青 人有个性魅力 书见学问担当
—纪念朱维铮先生
魏承思 亦师亦友朱维铮

张隆溪 “走出中世纪”的启示
—怀念朱维铮教授
刘梦溪 学之诤友而士之君子
—朱维铮先生其人其学
姚大力 贯通于周秦、晚清之间
—悼念朱维铮教授
罗志田 一位坚持自己独立思想的学者
—纪念朱维铮先生
葛兆光 学“不随术变” 坚持启蒙主义立场
蒋维崧 也许这是他最后的学术文字了……
金文明 学者风范
—朱维铮教授的一封信

魏达志 追忆恩师朱维铮
—回忆在朱老师身边学习与工作的日子
邹振环 朱维铮先生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史”
苏 勇 三事忆朱师
马 勇 朱维铮先生对章太炎的解读
闵道安 恪守自己的理念走向世界
—追忆朱老师
李天纲 学术生命仍盎然
—悼朱维铮师
徐洪兴 学术之门的引路人
—忆朱维铮师
杨志刚 从学记
—缅怀朱维铮老师
陈居渊 朱先生的经学史研究
廖 梅 导师朱维铮先生教我念书
王维江 二十年的师生缘
王东杰 以“书”为中心的思想史
吴通福 回忆朱先生给我的教诲和关怀
钱文忠 别样的学人优雅
邓志峰 雪月之静穆与庄严
—怀念朱师维铮先生
刘文楠 朱先生和魏教授
姜 鹏 缅怀恩师
金光耀 为朱维铮先生做口述
傅 杰 八卦碎片
汪堂家 史家的情怀
—记朱维铮先生二、三事
张 化 朱先生带我做研究
潘光哲 从维铮先生游的点滴
黎汉基 拒绝平庸的思想斗士
—怀念朱维铮先生
王 韧 悼念朱维铮先生

秦 敏 徐冠群 朱维铮先生学术编年初稿

附录一
秦 敏 朱维铮先生病中谈话
朱维铮先生的最后一课
傅敏怡 在授予朱维铮先生汉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祝辞
朱维铮 接受汉堡大学荣誉博士的谢辞
吕 森 在授予朱维铮教授汉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主题演讲
王维江 真正的对话与理解

附录二
历史学家朱维铮去世 生前曾感叹“假大师满天飞”
不要用习惯的思维和语言再去造神
治古不忘今
—记已故著名学者朱维铮
朱维铮:远去的那一道大学风景
26年后,无人领取的胸牌
三次谈话,永难忘怀
—追忆朱维铮先生
不要把自己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怀念思想者朱维铮
学者朱维铮:是“大师”不是神
和朱维铮教授的最后一面
朱维铮结缘《大师》的背后是担当
朱维铮的学术与人生
朱维铮:“硬骨头”的思想启蒙者
巨星陨落 山河含悲
—怀念文化大师朱维铮先生
朱维铮先生与中西书局
朱维铮的意义
朱维铮:说我“低调”可以,称我“大师”我不认
—聆听朱维铮先生的月旦评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高 晞 吾师已逝 师德长存(代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書所收之《朱維錚先生學術編年初稿》「1992年,五十六歲」條下: 「11月至次年1月,受聘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在該中心『中國文化講座』作系列講演。11月17日的演講題爲『清修《明史》的再考察』;11月19日的演講題爲『清末民初的“清史”論』。」 此一...

评分

本書所收之《朱維錚先生學術編年初稿》「1992年,五十六歲」條下: 「11月至次年1月,受聘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在該中心『中國文化講座』作系列講演。11月17日的演講題爲『清修《明史》的再考察』;11月19日的演講題爲『清末民初的“清史”論』。」 此一...

评分

文汇网读书视频访谈#读家视点#【朱维铮逝世一周年,弟子高晞忆先生:常识不等于真理】朱维铮先生是位有腔调的先生,一生有风骨有性情。风骨,用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话说,是知识分子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概括。人们如今用一本《怀真集》怀念朱先生,高晞、陈麦青讲述“常识不...  

评分

朱维铮,1936年生于江苏无锡医生世家,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学校安排他跟随陈守实先生、周予同先生,学习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经学史。文革中参与上海罗思鼎,八十年代后承担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  

评分

本書所收之《朱維錚先生學術編年初稿》「1992年,五十六歲」條下: 「11月至次年1月,受聘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在該中心『中國文化講座』作系列講演。11月17日的演講題爲『清修《明史》的再考察』;11月19日的演講題爲『清末民初的“清史”論』。」 此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算借到一册,先看了傅杰先生的一篇,写得真好~

评分

在朱先生去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翻了翻

评分

非常海派。傅杰的八卦好看。

评分

在朱先生去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翻了翻

评分

很遗憾没有听过朱先生的课,但是朱先生的轶事常常听人说起。今天翻翻这本纪念集,真是很感慨。傅杰老师的这篇真是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